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语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以三角恋爱闻名于世,多角恋爱的情节设置以及对禁忌之恋、不伦之恋的大胆描摹也使他饱受诟病。重读其作品却不难发现,张资平对于现实人生和社会持有深切关注与批判,只不过这一特质被遮蔽在“多角恋爱小说”标签下。“十余年之久,不发表所谓小说了。现在忽然又来发表这篇作品,尤其是以恋爱为主题(Thema)的小说,社会对于我,也许会发生一阵惊疑吧。”[42]除了《飞絮》《苔莉》和末期的《新红A字》,其他的长篇创作均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倾向。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多以广东、东京、上海、南洋为背景,与时代变革紧密相连。在追求浪漫抒情和商业卖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映了大量社会现实问题,如恋爱婚姻中的两性关系、青年人的人生选择、破产农民在都市的艰难求生、文化界教育界的世相、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儿童等,表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视野。通过教会批判、革命反思、国民性挞伐,张资平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为动荡的时代留下了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见证,这是以往学界研究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重读张资平小说所能打开的新的空间。


[1] 张资平:《读创造社》,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142页。

[2] 黄棘:《张资平氏的“小说学”》,《萌芽月刊》1930年第1卷第4期。

[3] 史秉慧:《张资平评传·序》,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1页。

[4] 钱杏邨:《张资平的恋爱小说》,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1—3页。

[5] 汪倜然:《青春》,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47—48页。

[6]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泰东图书局1922年版。

[7] 侍桁:《张资平先生的写实小说》,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22页。

[8] 郭继民:《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机制及成因》,《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9] 吴邦江:《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西方传教士》,《史学集刊》1997年第3期。

[10]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

[11]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27—128页。

[12]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4页。

[13] 张资平:《群星乱飞》,光华书局1931年版,第115页。

[14]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49页。

[15]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99页。

[16] 姚雪垠:《戎马恋》,大东书局1942年版,第16—17页。

[17]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50页。

[18] 钱杏邨:《“野祭”》,《太阳月刊》1928年第2期。

[19] 张资平:《柘榴花》,乐群书店1928年版。

[20] 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上),武汉出版社2021年版,第92页。

[21] 张资平:《明珠与黑炭》,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267页。

[22] 张资平:《长途》,南强书局1929年版,第109页。

[23] 张资平:《长途》,南强书局1929年版,第112页。

[24] 张资平:《青春》,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47页。

[25] 张资平:《青春》,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44页。

[26] 张资平:《青春》,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99页。

[27] 张资平:《北极圈里的王国》,现代书局1931年版。

[28] 张资平:《北极圈里的王国》,现代书局1931年版,第172页。

[29] 张资平:《长途》,南强书局1929年版,第109页。

[30] 茅盾:《“阿Q相”》,见《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国文论二集》,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450—451页。

[31] 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光明书局1931年版,第172—173页。

[32] 张资平:《柘榴花》,乐群书店1928年版,第86页。

[33] 张资平:《无灵魂的人们自序》,《无灵魂的人们》,晨报社出版部1933年版,第5页。

[34] 张资平:《无灵魂的人们》,晨报社出版部1933年版,第106页。

[35] 李辉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宝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正面反映万宝山事件的长篇小说,湖风书局1933年3月初版。出版后,李辉英曾寄给鲁迅,并收到鲁迅的回信。茅盾则以笔名“东方未明”于1933年8月在《文学》杂志第1卷第2号上发表文章《“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三部长篇小说》,对其进行评论。

[36] 张资平:《无灵魂的人们》,晨报社出版部1933年版,第46页。

[37] 鲁迅:《灯下漫笔》,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8] 茅盾:《“阿Q相”》,见《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国文论二集》,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450页。

[39] 张资平:《跳跃着的人们》,文艺书局1930年版,第22页。

[40] 张资平:《无灵魂的人们》,晨报社出版部1933年版,第234页。

[41] 张资平:《青年的爱》,合众书店1948年版,第45页。

[42] 张资平:《新红A字自序》,《新红A字》,知行出版社1945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