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响国家治理的复合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众多理论认知与历史事实都已表明,重大技术变革会对国家治理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随着系列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密集出台、新创人工智能企业的不断出现、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热情的持续高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日益多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标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把握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产生的多面向影响、挖掘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的深层次机制、前瞻性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治理变革与调适的方向,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任务。青年学者要做朝气蓬勃的学问。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就是一个充满学术生产和想象空间的朝气蓬勃的议题。梅立润博士多年来持续关注这一议题,通过扎根历史和聚焦现实,以比较的视野和面向未来的眼光,不断推动思考走向深入与成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便是其多年学术努力与沉淀的结果。

这部著作充分展现了立润的学术勇气。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遍布技术与政治的身影,技术与政治的互动是人类文明美妙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技术政治学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重大技术变革的政治影响是技术政治学研究的经典主题,但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极具变革性与颠覆性的技术,其对政治产生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可能是其他技术类型无法比拟的,其对政治产生影响的机理与机制也可能有别于其他技术类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属于新问题新现象。研究新问题新现象,是青年学者崭露头角的机会,不过也可能因为缺少参照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学术探索成本,这对于要在有限学术时间内完成既定学术任务的青年学者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而且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研究,交叉学科属性明显,对于文科背景的研究者来说,其实存在不小的难度,毕竟要想作出有质量有水准的成果,还需要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补上不少的功课。毫无疑问,立润选择了接受挑战并且迎难而上,这是其学术勇气的重要体现之一。另外,社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解释“已发生”或分析“正发生”,较少关注“未发生”。由于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程度并不深,而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处在“进行时”,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还有一些面向并未明显地展现出来,因此现阶段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研究,会带有一些“理论推测或预判”的味道,有一些呈现出来的是“可能的情况”,这其实略微偏离了社会科学研究偏重解释“已发生”或分析“正发生”的主流风格。然而立润坚信,预判分析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与其等到人工智能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积聚的问题爆发之后,倒逼现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进行仓促调适,还不如提前做好理论预案,预判人工智能的影响面向及其程度,以便当实际影响显现时可以从容应对。恰如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言:“一般人往往研究过去以阐明现在,而我则倒转过来,我深信对未来的合理探索也可以为现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借鉴。倘若不把未来当作一种习惯性工具而善加运用,我们将更难把握个人及社会的问题。”不随大流,敢于突破,乐于尝试,这是立润学术勇气的又一体现。

这部著作充分展现了立润的学术活力。不管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真正的挑战和难题在于创新,真正的魅力与价值也在于创新,创新是科研工作者学术活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研究,立润在这部著作中进行了不少有新意的探索。在分析视角方面,相比于大多数研究习惯性从机遇和挑战层面切入分析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立润基于对国家治理内容特性、人工智能技术特性以及技术与政治互动历史的把握,确立了技术赋能、技术赋权、技术赋责这一更具学术感的复合分析视角,特别是技术赋责视角的提出,使得原本只是在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之间来回穿梭的学术视线多了一种新方向。在研究观点方面,立润提出,数据与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构成权力生产的新要素,人工智能企业既因为拥有独特的数据与算法优势而内生出部分技术型权力,也因为为国家治理提供技术辅助而另外获得部分委托型权力,这使得人工智能企业成为“像国家一样的企业”或者说“影子国家”。他还提出,由于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工作以及人工智能部门掌握着独特的数据与算法资源优势,因此人工智能部门在同级国家部门组织体系中成为“超级部门”,相对于其他原本平级的部门而言拥有“更多的权力”。他还提出,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浪潮的兴起会促使“超级国家”的出现,“超级国家”可以通过数据与算法输入、技术援助、芯片控制等方式置换人工智能弱国的治理权力。这些观点都包含着新见,很有冲击力。在学术话语方面,立润提出了“有理由的卸责”“隐蔽的不公平”“平级不平权”“技术置换权力”“计算式治理”等颇具想象力的概念。上述种种,都是立润学术活力的鲜明体现。

这部著作充分展现了立润的学术情怀。没有创新的学术有劳无功,没有情怀的学术有形无神。在这部著作中,立润的学术情怀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为对广大民众生存与发展福祉的关切。这种关切从著作的问题意识确立之时就已生成。在立润看来,不管囿于特定历史情境所形成的政治观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让更多的人过上更为优良的生活是政治的根本追求。作为专门研究政治现象以及致力于为现实政治运行提供问题诊断、方案设计、蓝图规划等智识支撑的学问,政治学有责任并且应该自觉地捕捉和思考可能影响民众福祉的大问题与新问题。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标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之时,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问题,其背后矗立着的,便是对民众生存与发展福祉的关照。这种关切还贯穿在著作的多处论述与分析中。比如他认为,虽然由算法基于海量网络数据作出决策确实快捷高效,能够提升国家治理的技术高度,但是这种可能遗忘或忽略数字贫困者诉求的决策方式实际上会降低国家治理的人文温度。只有在充分吸收数字富有者的诉求数据的同时,广泛挖掘数字贫困者的诉求数据,形成更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以供国家治理算法决策的数据集,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才可能兼具技术高度与人文温度。又比如,他认为,由于技术存在双重面相,谁也不能保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定会造福民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损耗民众福祉的问题,毕竟历史上确实存在众多技术被错用、误用、滥用的例子,谁都无法保证今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因此防范和应对技术的邪恶的一面或者说尽可能地促使技术向善,便成为国家不可回避的使命与责任。

这部著作不仅展现出了立润足够的学术勇气、学术活力、学术情怀,更为难得的是,由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段位仍在不断发展升级,因此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在未来还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变革研究得以长葆朝气的根源。我们也期待,立润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能不断扩展与深化当前的思考,不断推出新的佳作。

是为序。

沈壮海

2023年5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