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中华民族精神
根据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民族是历史上的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中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以及通用语言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就是历史上生存、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在追求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通用语言文字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与氏族、家族、部落等不同,它含有自然性、历史性、经济性、文化心理性、语言文字性、内聚向心性等基本的内涵特性,它最大和最明显的特点和标志就是凝聚力和稳定性。那么,是什么力量和因素将一个民族黏合、凝聚、杂糅为一个稳固、牢固、一体的群体呢?当然这里面有地域的、历史的、语言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习惯的甚至血缘的等条件和因素,但这些条件、因素之间本来就需要整体化的统一,这些条件、因素不是也绝不能是外在的拼合和凑合,而必定是内在的一体黏合,这个起黏合作用的因子就是民族精神。所以,中华民族一定有和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精神”一词,可泛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也有宗旨、要义等含义。那么,“民族精神”是什么意思呢?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德性与特质的集中反映。民族精神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个性与特质,它便成为了本民族赖以凝聚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7]有学者说:“民族精神为某一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积淀于民族文化之中、构成民族特征的稳定素质和共同品格。”[8]有学者指出:“民族精神就是在民族实践过程中产生、反映民族成员整体性格和深层心理、内化于民族性格深层、为民族成员所普遍接受,并在实践中指导民族成员行为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民族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时代精华,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整合和更新,从而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构成要素来讲,它包括了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从生成机制来讲,它以民族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为素材,又根据实践的要求对民族意识进行升华与提炼,进而推动实践的发展;从发展规律来讲,它以促进民族实践的顺利进行为内在要求,随着民族实践环境的变化而自我发展和更新;从涵盖范围来讲,它渗透于民族成员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民族等关系的态度中;从社会影响来讲,它既影响着整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影响着民族成员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简而言之,民族精神就是在民族实践过程中形成,反映整个民族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内在特质,并能够在实践中促进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9]这些定义和看法都不同程度地揭示和规定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总体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标准、取向、方针等,是民族心理、风习、气质、德性等的凝结、升华和集中表现,是该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审美情趣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生不息的有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和营养。1903年《江苏》第7、第8期连载佚名文章《民族精神论》[10],这是国人第一次使用“民族精神”一语。但对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的自觉讨论却始于梁启超于1899年12月23日发表于《清议报》上的《中国魂安在乎》一文。梁启超在文中说:“日本人之恒言,有所谓日本魂者,有所谓武士道者。又曰日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日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果以是也。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之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吾为此惧。”“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而将欲制造之,则不可无其药料,与其机器。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药料也;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机器也。”[11]这里以“兵魂”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有失偏狭。但以爱国心与自爱心作为兵魂之内容,却有可取之处,这的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时下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已有了多方面、多视角的研究。有人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中和、仁爱(或仁德)、自强不息、爱国等方面。[12]有人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内在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八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13]有人指出:“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来看,天下为公、爱国团结,自强不息、自尊自爱,刚健有为、至大至刚,傲然卓立、不畏强暴,崇尚气节、讲求和谐,厚德载物、博大宽和,目光远大、放眼世界,豁达超脱、谦恭礼让,仁爱明礼、厚生利用,朴实无华、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同甘共苦,英勇不屈、百折不挠,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坚忍不拔、求真务实,刻苦耐劳、乐于奉献,如此等等,都是贯穿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主要内容。”[14]有人说,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态”。[15]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伟大精神延续到了现时代并以现代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好八连精神、老西藏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沂蒙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上海世博会精神等。[16]有人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序、经世致用等方面。[17]有人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基本精神,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大、特色最鲜明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求真务实精神、博大宽容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尚仁重义精神[18]。张岱年先生认为,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周易》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因此,中华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才能在世界历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19]方立天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刘纲纪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大致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姜汝真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人本主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爱国精神、大一统思想等方面。俞祖华、赵慧峰先生认为,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宽容博大、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保全金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酷爱自由、勇于斗争的自由精神,勤劳勇敢、质朴俭约的勤俭精神,正道直行、崇德尚义的重德精神,鄙视玄虚、求真务实的务实精神,天道为末、人事为本的人本精神,民贵君轻、民惟邦本的民本精神,革故鼎新、改革变法的变革精神,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刘良海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有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之分,传统精神的主要特征有重整体性、重精神价值、重人伦关系、求稳求静四个方面;现代精神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自信精神、不断进取精神、勤奋求实精神。[20]总之,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学者们有不同的概括和总结。
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相关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关键的精神是什么。对此,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方立天先生说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刘纲纪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臧宏先生说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李宗桂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俞祖华、赵慧峰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还有人以爱国主义、内圣外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1]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特点)或特质问题,有人将其概括为四点,即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理性色彩浓;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尚同求和的价值取向、人伦政治本位的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变易观、注重直观的经验型思维、积极有为和指向未来的处世态度;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22]也有人说:“追求和谐,重视‘和’或称‘和合’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23]有人认为,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问题就是关于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或个性问题,“所谓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特定生存空间的制约,形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语言环境,造就出特定的文化传统,并孕育出该民族所特有的伦理价值体系,影响和支配着该民族每一成员的思想行为,从而使其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中华民族来说,“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24]。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理性精神、辩证精神、人本主义精神。[25]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功能,有人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有人说,在以上三个功能的基础上,还有民族稳定功能,认为:“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相对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利益关系,使民族成员认识到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使民族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具有并且能够具有这样几种功能或作用,即(1)感召力,引发各族人民的心理共鸣;(2)引导力,引导人们为实现共同的价值进行自觉调控;(3)凝聚力,使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吸引力和向心力;(4)激励力,增强和鞭策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欲;(5)协调力,有利于形成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环境;(6)展示力,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7)组合力,促进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有人说:“民族精神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教育作用等四个方面的作用。”[26]还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五种功能:支撑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27]。
总之,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质、核心、功能等问题都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就斐然。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笔者也有一个初步的看法,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乐天知命,正德厚生;以和为贵,团结统一。具体而言,即为①家国一体,舍家为国;②以民为本,以德治国;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④取和去同,和而不党;⑤不狂不狷,隆礼时中;⑥忠恕诚信,孝悌为先;⑦义利结合,义而后利;⑧成仁取义,崇尚气节;⑨刚健奋发,自强不息;⑩参赞化育,天人合一。”[28]笔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这个概括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主体性,即这里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二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哲学性,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所内蕴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厚度。究竟如何来发掘、概括、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们完全可以从哲学、史学、文化、艺术、经济、政治、技术、科学等视野来概括、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也完全可以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为内容主体来厘析中华民族精神;还可以基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不同目的来总结和阐发中华民族精神。现在笔者要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其研究视角、标的在这样两个方面,即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这是要从哲学的深度和意蕴来认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或者说要探索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哲学底蕴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着的哲学问题和内容;二是诸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问题,这个“诸子”即与先秦“诸子十家”的诸子有关,但也不限于先秦诸子,而是从先秦延伸下来的、依然活在中国人的习惯、生活、思想、心理等之中的思想学派,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间性、历史性或历时性的维度,与多数研究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横向的、条块的、概念化的罗列研究不同。这一设想是否能够达到?能达到什么程度?是所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