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夫妻皇帝之乾陵
唐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迄今已1300余年。武则天正式在位时间达15年,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众多,包括山西文水的则天圣母庙,西安城北的大明宫遗址、感业寺遗址、城南的荐福寺匾额,四川广元的皇泽寺武后真容石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偃师的升仙太子碑,登封嵩山的升中述志碑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最难解释的遗迹,当属陕西乾陵的无字碑。要说无字碑,还得从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说起。
乾陵是夫妻二人的合葬墓,坐落在西安西北80千米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树立着两块高大的墓碑,但风格截然不同。乾陵西面是述圣纪碑,碑高7.5米,边宽1.86米,共46行。顶上一级为庑殿式的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重89.6吨,总共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上有洋洋洒洒的文字6000字,内容由武则天拟定,由他们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书写,碑文歌颂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
乾陵的东面是属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树碑立传通常用来夸耀功德,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女性皇帝的石碑,这个碑上却空无一字,被后人称为无字碑。无字碑并非是初立时的名称,而是几经变更后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称法。九百年前的北宋元祐年间,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曾主持绘制过一张乾陵图,图中记载了陵前石雕的数量和名称。“无字碑”之名开始出现。后来,明代前期咏乾陵的诗文中,还常见“空碑”“没字碑”的称呼。明代中叶之后,李梦阳的《乾陵歌》、王尚炯的《无字碑题诗》则直书为“无字碑”。可见,这一时期,“无字碑”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了。
与述圣纪碑的恢宏大气相比,无字碑在体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高7.53米,宽2.1米,总重为98.9吨,厚度1.49米,十分壮观雄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的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马的形象为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碑上已经画好了方线格,如果全部写满的话,大概可以刻上6300字。
其实,从683年高宗去世到705年武则天去世,乾陵是在武则天亲自参与、规划和指挥下修建的,耗时长达22年,武则天似乎有足够的时间考虑为自己立碑的事情,她为什么没有着手呢?长期以来,关于无字碑空无一字的原因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功高德大用文字无法表达。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武则天从地位较低的“才人”,到掌握大权的皇后,再到最后称帝、改国号。在政治上,培养党羽、建立武氏集团,并打着李唐的旗号,消灭异己。她任用酷吏,设立“举报箱”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武则天自感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向世人谢罪。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智慧之举。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说。武则天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而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刻字,那是因为她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说,还是留待后人评论。
第四种说法,武则天一生笃信佛教,利用佛教的宣传为自己上台造势,所以在死后,她沿用了佛教中“万事皆空不用说”的态度,立下无字碑。
第五种说法,无字碑为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所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死后,李显作为她的儿子该称武则天为大周皇帝,还是称其为大唐高宗皇后好呢?如褒扬武则天,需要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果贬斥武则天,需要刻上“则天大圣皇后”,但她明明做过15年的“武周”皇帝。在李唐王朝中穿插进一个15年的“武周”政权,多少算是奇耻大辱。于是,李显为了雪恨,不给母亲武则天写一个字。
不过,1982年,河南登封一位老农民无意间的发现,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