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谜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风波再起

永徽六年(655年),宫廷中发生了一件改变王朝命运的大事,唐高宗准备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决定遭到了长孙无忌和已返回京城担任尚书右仆射的褚遂良的坚决反对。据《资治通鉴》记载,褚遂良极力劝谏高宗,甚至“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褚遂良把上朝用的笏板放在地上,对着高宗使劲磕头直到流血,并言辞激烈地表示自己要辞官归乡。看到褚遂良的过激行为,唐高宗命人把他带出去。躲在帘子后面的武则天也是怒不可遏,大喊一声“为何不杀了这个坏家伙!”顿时殿堂之上乱作一团。

此时的高宗与继位之初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他在朝廷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在武则天以及另一位元老李勣的帮助下,具备了对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力量。这一年的十月,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两年后褚遂良以谋反的罪名被举家贬往爱州(今越南清化一带),又过了一年,禇遂良在当地抱憾离世,时年63岁。比起长孙无忌,褚遂良的结局还算好一些。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同样以谋反罪被罢去了官爵,流放到黔州,同年七月,被逼自缢而亡。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亲属都被流放到岭南。唐朝的开国功臣,两朝宰辅,皇帝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竟落得如此结局,不得不令人感叹政治斗争的残酷。长孙无忌等人倒台后,原先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关系密切的官员大都被贬官,而一些与他们关系不好的官员却得到了提拔。

在低价购房案中得罪了褚遂良的韦思谦,被迫离开朝堂回到地方担任县令,很多年都未曾升官。褚遂良倒台后,韦思谦终于得到了晋升,他在高宗统治后期出任了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武则天掌权时曾拜韦思谦为宰相。当然,除去曾经对抗褚遂良这一因素,韦思谦被不断重用得益于他卓越的行政能力以及刚正不阿的个性。与韦思谦相比,购房案中原告史诃耽,他的为官经历则更加出人意料,因为他跟随皇帝去了一趟泰山。

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唐高宗与武则天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礼。由秦始皇开启的帝王封禅是由皇帝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的礼仪,意在向天地昭告自身显赫的政绩。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多次想前往泰山封禅,但因当时经济还没完全从隋末战火中恢复而未能成行。高宗通过封禅不仅实现了太宗的遗愿,还向世人宣扬了自己的功绩。在封禅礼中扮演重要角色、负责主持亚献的武则天同样出尽了风头。封禅之后,武则天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圣临朝”的格局更加稳固。封禅大典的顺利举行使高宗和武后心情愉悦,随行官员也都获得了规格不一的奖赏。

《旧唐书·高宗本纪》这样写道:“三品以上赐爵二等,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加阶,八品以下加一阶,勋一转。”在封泰山前,史诃耽还是游击将军这一从五品下的散阶,按照规定,封泰山后,他应当加一阶,升为从五品上的散官。但根据出土的《史诃耽墓志》记载:“乾封元年,除虢州刺史。”正是因为随皇帝封禅之后,他直接升任虢州刺史,虢州刺史是从三品,唐代大部分宰相也不过是三品官,史诃耽可谓一步登天。应当注意,乾封元年(666年),史诃耽已是八旬老人,此前一直在中书省从事翻译工作,并没有管理地方的经验,富有政治智慧的唐高宗和武则天当然不会真的让他去治理一方国土,虢州刺史这个职位属于给史诃耽的荣誉性奖励。在高宗朝并无突出政绩的史诃耽一下子获赠三品的高官,原因只能是他在早年对抗过褚遂良的行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史诃耽成了武则天眼中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