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廉德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廉”范畴的基本含义

“廉”既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德目,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受到人们的褒扬与重视。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王文禄说:“夫廉也者,约众理而统同之也。譬则五色之白,五味之甘,五声之宫,其实无体,其名无穷。……蹈之为道,得之为德,正之为政,罚之为刑,费之为赏,焕之为文,奋之为武”(《廉矩·廉理大统章》),对“廉”之推崇备至,可见一斑。那么,何谓“廉”呢?

一 “廉”义的词源学解析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廉”字之解释有18个义项,如“正直”“不贪墨”“节俭”“不苟取”“清白高洁”“收敛自约”“品行端方有志节”等。《辞海》中有“堂屋的侧边”“棱角”“廉洁不贪”“便宜、价钱低”“考察、查访”5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廉洁、清廉”和“便宜、低廉”两种解释。综合各类辞书之解释,可以看出“廉”字之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了其本义、引申义两大义项多个方面的内容。

“廉”字之本义为“侧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廉,仄也,从广,兼声。”从词源学角度看,“廉”为形声字,形符为“广”,声符为“兼”。在汉字的构字中,“广”部多为代表建筑物的形符,比如府、庭、庐、庙、店、库等均与建筑物有关。由此看来,“廉”字的本义大致应与建筑物相关联。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堂之边曰‘廉’。”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仄’谓侧边也。”《仪礼·乡饮酒礼》中有“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之曰:“侧边曰‘廉’。”可见,“廉”字之本义是指堂屋的侧边。此外,《礼记·丧大记》中也有“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这里的“廉”也是侧边、侧隅之义。堂廉之石平正而修洁又棱角峭利,所以多用“廉”喻人有清正、洁净等的高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说:“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廉”从兼声,而从“兼”为声符的字,多表示为“狭窄”之义。比如,“谦”的意思是“减损、不足”,“歉”的意思是“食不满”,“嫌”的意思是“不足、不满”,“慊”的意思是“不满足、遗憾”等。可见,“兼”声字多有“小”“少”等义。从声符的角度看,“廉”字含有“兼”符,所以“廉”字在古文中也有时表示“少”的意思。韩愈在《晚雨》一诗中写道:“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投竿跨马蹋归路,才到城门打鼓声。”这里的“廉纤”,实际就是“细微”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廉廉”一般多用来形容瘦削貌,“濂”即指浅水。在自然世界的“缺少、不足、浅水”等含义的基础上,将其引申到人类的行为领域,多指“少拿”“浅取”“不多得”“不贪婪”等廉洁之义。比如,《逸周书·命训》中就说:“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娱之以乐。”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言语》中说:“廉,敛也,自检敛也。”梁代的顾野王在《玉篇·广部》中说“廉,清也”。

二 道德维度之“廉”

“廉”的含义,既指一种道德操守,也指一种治国理政思想。换言之,前者主要从伦理学角度强调“廉”是一个具体的道德德目,即“德之廉”;后者是从政治学层面强调“廉”是一种治国思想,即“政之廉”。

“廉”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认为,检验一个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1]。这里的“廉”就有“廉隅”之义,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苟。管仲认为“廉”是一种伦理道德,与“礼”“义”“耻”共同构成了“国之四维”。《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2]在管仲看来,廉与礼、义、耻诸德目共同被视为维系国家存续的道德基石。孟子多用“廉”表示一种较高的道德操守,《孟子·万章下》中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3]这里的“廉”,即为廉洁之义。在孟子看来,那些品行高洁的人自然就可称之为“廉士”。《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4]在匡章看来,陈仲子“视其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以其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廉士”。此外,《吕氏春秋·忠廉》中也说“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可见,“廉”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就是不因对利益的追求而丧失的一种基本道义。

作为道德范畴的“廉”,多与“洁”字连用,即为“廉洁”。所谓“洁”,就是“洁白”“不污”的意思。“廉”与“洁”连用,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中,如“朕幼清以廉洁兮”(《楚辞·招魂》),“宁廉洁正直以清兮”(《楚辞·卜居》)。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廉洁”二字加以注释,主张“不受为廉,不污为洁”。“廉”和“洁”的主要区别在于:“洁”表示的是一种个人欲洁其身的癖好,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表示的是一种道德节操。

其实,“廉”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伦理道德,更多地表示为政治伦理道德,即“官德之廉”。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强调官吏在为官从政过程中,要以“廉”德为本。《礼记·乐记》中说“廉以立志”,也就是官吏要以廉德自守律己。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臣规·廉洁》中说:“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说:“吏治之道,惟清廉为重。”《康熙政要》中也说,“官以清廉为本”,“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可以说,“廉”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范畴,其实质就是用以规范为官从政者职业道德行为的。

三 政治维度之“廉”

“廉”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不仅是约束为官从政者行为的道德伦理,还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即为廉政。“廉”之所以会由伦理道德领域延伸到政治生活领域,主要是因为随着公共权力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政治生活与行政活动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廉”现象,即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5]

对于“廉政”一词的含义,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多见仁见智。一般认为“廉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廉政与贪污腐败相对应,要求为政清廉公正。广义的廉政包含了精简机构、厉行节约、主持公道、政治开明等方面的内容。其实,“廉政”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使用,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内篇》中:“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晏子春秋·问下第四》)在晏子看来,执政者的品行似水,从善如流,方能为政长久;若品行似石,固执己见,则会招致速亡。其实,在中国古代使用更多的还是“廉正”一词。比如,《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六廉”之说:“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6]许慎《说文解字》说:“政者,正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廉政”即“廉正”,是指一种清正廉明的政治局面与氛围。

关于“廉”与“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廉’是对‘政’的基本道德要求;‘政’是‘廉’的直接作用对象。‘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7]。其实,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就有“廉者,政之本也”,廉是为政的根本。《晋书·阮种传》中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可以说,清正廉洁是实现国治的重要手段,能廉则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