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待扬鞭自奋蹄
张玉伟博士关于鲍·康·扎伊采夫的论著即将付梓,嘱我作序。我只好根据我的零星印象略谈一二以塞责。玉伟是我的博士生,其论述扎伊采夫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2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选,我作为导师,与有荣焉。在我的弟子中,玉伟属于讷于言而敏于行那种,话不多,而言必行,行必果。她身体貌似单薄,但意志品质绝佳。一旦选择扎伊采夫,便矢志不渝,笃行不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留学俄罗斯期间,她几乎摒弃交游,手不释卷。几乎通读扎伊采夫的所有著作。在俄方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相关学术讨论会并发言。一回国,便交来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初稿。可以说,在我的所有弟子中,玉伟是最让我省心的一个。
玉伟研究的俄罗斯作家扎伊采夫(1881—1972),人称“白银时代最后一只天鹅”,其创作横跨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和“20世纪侨民文学”两个时期。作家出生地奥廖尔,位于俄罗斯的腹地,包括奥廖尔在内的俄罗斯这片核心地域,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俄罗斯许多文化精英、文学巨擘都出自这片沃土。生当其间的扎伊采夫,17岁时开始走上创作之路。幸运的是,他在最初走上这条道路时,就先后得到契诃夫、科罗连科、安德烈耶夫、伊万·布宁等人的帮助和赏识。早在1922年,作家就曾出版过多达7卷的个人文集。1921年,扎伊采夫凭借其创作实绩而被遴选为全俄作协主席。1923年举家出国。此后50多年,一直在国外从事与俄罗斯文化事业有关的工作。91岁时客死于法国巴黎侨居地。1947年作家被选为法兰西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扎伊采夫终其一生,用母语出版了30多部著作,800多篇文章。其著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各类。一是以旅游见闻为基础的特写随笔和系列游记(《意大利》《作家日记》等)。二是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遥远的地方》《蓝星》《金色的花纹》《帕西的房子》等)。三是自传体长篇小说和自传体回忆录(《格列布游记》《关于自己》)。四是由于和宗教界人士的接触而创作的使徒行传类作品(《圣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五是日记(《岁月》)。
要理解扎伊采夫的创作,就必须回到白银时代的“现场”。此期的俄罗斯文化经历了悲剧性的冲突。国家被彻底撕裂,知识分子阵营严重分化,大部分流亡国外。无论留在国内和流亡国外的,等待知识分子的都是悲剧命运:留在国内的失去了自由,而流亡国外的虽拥抱了“自由”,却失去了创作所赖以维系的根基和土壤——祖国和母语。他们的创作环境都十分窘迫艰难。世纪之初的文坛可以界定为“五光十色,百花争艳”:主流现实主义类型多样,同时又与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争奇斗艳,壁垒分明。此期文学的主人公几乎清一色的是非英雄。主人公是作家理想的化身,作家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人类灵魂阴暗的、下意识的一面。但并非白银时代所有代表人物都感染了当时无处不在的颓废派气息。而扎伊采夫就属于这一类少数人之一。他的创作表现了数百年来俄罗斯的精神价值和对古典文化的寻求和探索。
扎伊采夫的创作秉承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而注重精神探索。他在艺术创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特点之一就在于对于文学哲理性的追求,而这种哲理性就表现为在道德问题的基础上阐明生活的意义。扎伊采夫的主要作品可以给予如下概括:表现作为宇宙的一部分的人的灵魂及其在宇宙中的反映。无论遭遇多么巨大的灾难,人的灵魂始终都在逆境中追求光明,热爱光明。
如果我记忆无误的话,张玉伟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是中国学界关于俄罗斯作家扎伊采夫的第一部专著。第一并不等于唯一,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学界翘楚关注俄罗斯侨民作家中的这位佼佼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玉伟此书不是终结,而是某种研究的真正的开端。同时,我们也希望玉伟自己,也能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张冰
2022年8月30日于珠海京师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