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20世纪80年代研究界关注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90年代关注的焦点转移至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研究界普遍认为巴特后期彻底颠覆了前期的结构主义活动。21世纪,巴特文论又引发了研究界新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巴特,巴特超越文学领域,流行于新闻、传播、广告、艺术等大众文化领域。在中国学者眼中,巴特是立场不坚定、花样翻新的“结构变色龙”,但在西方学者眼中,巴特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为何巴特在中国的形象迥异于他在西方的形象?加达默尔说:“一部接受史是一部读者理解的历史。”理解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可能具有客观有效性,理解不仅是主观的,理解本身还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因而,理论的接受不能只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转述原意,而要看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程度,以及对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理论不可能成为“空降兵”,如果无法找到与文化的契合点,只能备受冷落,乃至被遗忘。文化的土壤滋养了巴特,让其在中国落地生根。我们也无法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巴特,巴特只有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与读者对话才能被激活,显示其理论切入当下现实的说服力,在反复演绎中逐渐释放属于巴特的魅力。因此,只有在中国文论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巴特文论,才能较为切实地评论其价值。

中国文论的发展是否是形成巴特文论在中国接受阶段性特征的原因?这个问题成为笔者构思论文的主线。笔者将在中国文论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巴特文论的接受史。如何才能将巴特文论的接受与中国文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揭示巴特文论的“中国化”特征,成为构思这篇论文的难点。如果以巴特自身的学术分期安排结构,就能够集中反映巴特的某一思想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但这只是突出强调巴特的学术分期,中国研究界却不是按巴特的学术分期接受巴特的思想的。巴特在中国接受的四个时期与巴特自身的学术分期有相互照应之处,也出现了混杂的局面。如20世纪80年代研究界主要介绍《结构主义——一种活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符号学原理》等篇目,这些篇目是巴特符号学科学阶段的代表作。90年代研究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作者死了”“文本理论”等观点,这是巴特在“文本”阶段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社会神话”研究阶段被略过,巴特最先被译介的是其第二阶段符号学科学阶段的代表作。90年代,研究界在关注“作者死了”“文本理论”这些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同时,又对“零度写作”这一在“社会神话”研究阶段提出的概念及结构主义作品《历史的话语》产生兴趣。《历史的话语》在1978年已被翻译出来,到90年代与后结构主义文论一起被谈论。21世纪以来,研究界关注的对象涉及巴特各阶段的作品,《神话学》《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罗兰·巴特自述》《明室》这些前期被忽略的作品回到研究者的视野当中。《神话学》是“社会神话”研究的代表作,这本书在1999年才被翻译出来。《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但80年代研究界在介绍巴特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没有重点关注这本书,这本书在2000年才被翻译出来。《罗兰·巴特自述》《明室》是巴特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但90年代研究界在介绍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时,这两本书并没有引起研究界的重视,直到2002年才被翻译出来。《符号学原理》这本书在80年代作为巴特结构主义的代表作被谈论后,在21世纪又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种混杂局面是接受史研究的重点,但如果放在巴特学术分期的框架下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因而,笔者按照巴特文论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尽管中国研究界并非完全按照巴特的学术分期介绍巴特的思想,但巴特在中国的形象具有阶段性特征,八九十年代的阶段特征与巴特符号学科学阶段、“文本”阶段相照应。为兼顾巴特自身学术分期与中国文论的相照应之处,笔者以巴特的学术思想概括某一接受阶段的特征。从概述中我们发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是巴特文论在中国接受的发轫期,我们将这一时期巴特在中国的形象特征概括为“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界掀起了翻译巴特文论的高潮,巴特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文论全面引入后,研究界出现了大量介绍巴特文论的理论著作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推进了80年代初对巴特结构主义思想的认识,他这一时期的形象特征可概括为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巴特文论接受的高潮期,巴特转型为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以来是巴特文论接受的延续期,巴特文论被应用到大众文化领域,文化巴特成为这一时期的形象特征。四个阶段各有侧重点,第二个阶段是巴特文论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重要过渡期,既推进了80年代初期对巴特结构主义思想的理解,又为巴特在中国由结构主义者向后结构主义者的形象转变做了理论铺垫。其余三个阶段巴特文论被谈论的话题发生了明显转移,侧重点分别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化符号学及写作。为揭示巴特形象转变与中国文论转型之间的联系,笔者按照中国研究界谈论巴特文论的方式及意图设置章节。这样,从结构安排到章节设置,均能体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特征,展示巴特文论接受的原因,以及如何被接受。


[1] 袁可嘉:《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世界文学》1979年第2期。

[2] 张裕禾:《新批评——法国文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流派》,载《外国文学报道》1981年第3期。

[3] 程晓岚:《法国形式主义批评简介》,《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

[4] 王泰来:《关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

[5] 王泰来:《一种研究文学形式的方法——谈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国外文学》1983年第3期。

[6] 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

[7] 参见张晓明《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8] 戈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

[9] 李以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6期。

[10] 耿幼壮:《写作,是什么?——评罗兰·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11] 屠友祥:《罗兰·巴尔特和太凯尔团体》,《上海文论》1990年第2期。

[12] 易江:《罗兰·巴尔特的语言哲学》,《法国研究》1990年第2期。

[13] 韦遨宇:《“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读罗兰·巴特〈叙事分析导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

[14] 冯寿农:《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走向反结构主义》,《文艺争鸣》1991年第2期。

[15] 杜卫:《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美学思想——一种发展的描述》,《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16] 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4期。

[17] 宁一中:《作者:是“死”去还是“活”着?》,《国外文学》1996年第4期。

[18] 兰珊珊:《也论“作者之死”》,《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9] 田志伟:《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0] 张颐武:《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文艺争鸣》1990年第4、5、6期。

[21] 李劼:《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22] 李劼:《论小说语言的故事功能》,《上海文论》1988年第2期。

[23] 高宣扬:《罗兰·巴特文化符号论的重要意义——纪念罗兰·巴特诞辰95周年和逝世30周年》,《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24] 张莹:《永恒的“神话”——浅析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大众文艺》2010年第22期。

[25] 万建中:《西王母神话的现代表达——读罗兰·巴特的〈神话学〉》,《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26] 池筠:《车轮上的“神话”——丰田汽车广告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世界》2010年第2期。

[27] 来洁:《从符号学角度思考艺术的价值——读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艺术理论》2009年第5期。

[28] 陈阳:《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29] 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30] 闵锐、彭肜:《图像的编码与分层——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

[31] 陈镭:《罗兰·巴特的“反日记”》,《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2] 邵欣园:《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

[33] 王成军:《论自传文本的非解构性诗学因素——〈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解析》,《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34] Jean-Paul Sartre.What Is Literature,Tranlated by Bernard Frechtman.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1949,p.60.

[35]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36] 参见[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37]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38]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39] [美]卡勒尔:《罗兰·巴尔特》,方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1—12页。

[40] [美]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尔特》,载[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2—183页。

[41] [法]罗兰·巴尔特:《小说的准备》,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6页。

[42] [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43]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44]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

[45] [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46] [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47] [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48] [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49] [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