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清代诗社研究,主要包括集会、唱和两个方面。唱和所得诗歌创作,是文学研究的重点。遵循这个原则,基于结社事实的考据工作,笔者将存有社诗总集或社诗作品的一类诗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了集会活动和诗歌创作,社长及诗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结社自觉,他们的政治思想、诗学观念、生活方式等也是诗社的宗旨所在。因此,社诗总集、社诗作品和结社主体,成为诗社研究不容忽视的三个部分。清代诗社的数量非常丰富,且更趋类型化。消寒会、耆老会等都是类型诗社,产生时代较早,并在清代达到成熟的状态。从历时视角即结社史的纵向维度出发,清代诗社的结社方式在不同阶段的差距不大。但是,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深刻影响集会唱和方式及社诗作品的文本呈现。诗社规约、图像等,作为诗社的附属,提供了全面认识社事发生、发展的一些依据。本书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清代诗社的社诗总集”,立足于现存社诗总集,全面探讨结社方式的多样性。《月泉吟社》作为元初著名的社诗总集,对清代社诗总集的编纂及体例具有深远的影响。社诗总集在内容与形态方面的特征反映出了清代集会唱和的多样性,如诗人组织与官府创设、文本约定与口头约定、一次与多次集会等不同结社方式。本章又着重围绕清代社诗总集的代表《红犀馆诗课》,探讨其文本形态,以及社集在反映集会进程、结社主体和创作倾向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同声集,是清代诗歌总集的重要类型。其中,同声社和同声社集相得益彰,构成同声唱和现象。胡凤丹所编三部同声集,卷帙丰富,形态完备,是清代同声社达到鼎盛的标志。这些社诗总集的逐步编纂,在诗人群体唱和行为诗社化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
第二章“清代诗社的结社主体”,以诗人群体为中心,分别探讨遗民诗社、女性诗社、八旗诗社和士夫诗社等具体类型。遗民诗社通常具有政治抗争性,所存留的社诗作品不多,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而日渐消亡。本章以“蕉园诗社”和“清溪诗社”作为清代女性诗社的要例,发掘其集会唱和的闺阁本色,进而分析女性结社的内外动因。女性诗歌总集多合刻现象,同时也决定了社诗总集的形态。八旗诗社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具有集会消寒的传统。这类诗人群体的命运和统治阶层相关,结社成为谋求仕进的手段,多倡导试帖诗创作。士夫诗社以宣南诗社为典型,嘉道之际北京的结社之风影响全国社事的开展。
第三章“清代诗社的特殊类型”,主要探讨消寒会、消夏会和耆老会的结社方式。本章以消寒社诗总集为基础,梳理清代具体诗人所结消寒会,分析消寒会不同于一般诗社的集会唱和方式。消夏会既有模仿消寒会的成分,又和消寒会交替举行,彼此参照。“香山九老会”“洛阳耆英会”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集会形式、创作体裁、乐天精神等都是清代耆老会效仿的典范。有赖于结社传统、结社经验和结社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耆老会在清代得到高度发展,同时促进了社诗总集的编纂。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结社有其渊源和发展历程,基于“并称”与“结社”的合力而呈现紧密的内在联系,耆老会促进诗人并称群体的定型和地域文学传统的延续。
第四章“清代诗社的地域分布”,包括“粤社及岭南诗派复兴”“浙社及诗家名流提唱”“吴社及环太湖诗社群”等若干部分。广东涌现大量的社诗总集,并且形成“南园”“西园”诗社系列,体现了地域文化对诗社的全面影响。浙江各地的结社盛况,则有赖于厉鹗、杭世骏、商盘、朱彝尊等著名诗人的提唱行为。江苏社事极其繁荣,苏州、常州、南京和扬州等地均有丰富的社集活动,早在明清之际便已引领全国结社之风。沧浪亭诗社群、红桥修禊系列,都以相同的结社空间为前提。园林的兴废和社集的盛衰,具有一致性。
第五章“清代诗社的诗歌创作”,主要探讨社诗作品所呈现的创作规律。唱和形式包括分题、分体和分韵等。当然,这些也是历代诗社的基本分赋形式,并非清代结社集会的断代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唱和形式的布置和运用,在清代诗人群体中极具灵活性,社诗总集的唱和作品更能反映集会规律。联句诗是同社集体合作的产物,而诗钟的本质则是限时游戏。诗钟从创作方式发展成诗社类型,是晚清诗人结社趣味提高的表现。清代社诗总集及社诗作品,具有显著的咏物倾向。清初王士祯秋柳唱和对此深有影响。社诗评论,展示了诗社的甲乙制度和品评功能。社员试图通过结社及评诗达到提高诗艺的效果。
第六章“清代诗社的文化阐释”,主要考察诗社的文化、艺术内蕴,以及社约、社图的实际功能。艺术性、宗教性诗社的存在,结合之前提到的政治性、文学性诗社,足见清代诗社多元化的类别和功能。社约、会约通常置于社诗总集卷首,是一般唱和总集所没有的标志性文字。清代诗社的规约是结社宗旨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宋代真率会约的精神。社图绘制及题图诗创作,也是再现集会场景和还原结社真实的线索。社图所展现的诗人画像或集会场景,是不同于社诗创作的另一种呈现。清代社图绘制如《潜园吟社图》《东轩吟社图》等,就受到北宋《西园雅集图》的影响。除了诗人群体所构建的结社环境,清代诗社还受到朝廷政策的制约,如清初禁社之令在一段时间内阻碍社事发展。书院及官学,促进了课诗类诗社的发展,表现出了对文章和诗歌的共同关注。清代社事,一方面遵循诗歌及诗社发展的固有规律,另一方面也受到政治、文化环境的不断刺激,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之态。
关键词:诗社;清代;社诗总集;结社主体;消寒会;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