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

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诗社研究——以六诗社为中心》,主要采取考据与论述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社,旨在充实诗社个案研究,总结诗社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从而为综合研究建立初步体系。在此基础上,如何开拓清代诗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开始对这项工作进行再思考。

一是从诗人别集到社诗总集。清代诗人别集记载了结社事实,收录了社集作品,是诗社研究的重要线索,整合散见于社员别集的诗歌,能够大致还原诗社的集会场景。年谱、方志、地方诗歌总集等文献,有时也包含了清人结社的资料,却难以窥探一个诗社的全貌。从文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诗社,必须依赖于一定数量的社诗作品。因此,刊有社诗总集的诗社,往往具备成熟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应当首先受到重视。利用现存的清人著述,从唱酬类中查找社诗总集及疑似社诗总集,是笔者着手研究的第一步。社诗总集的序跋、目录、诗题等,通常包含相关诗社的源起、成员和集会等基本情况。例如冯誉骢所编《翠屏诗社稿》卷首《诗社牌示》,交代了“翠屏诗社”的起止时间、与会人数和结社因由等,一目了然。社诗选本收录结社所得部分佳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编者的个人意志或诗社的共同审美。因此,社诗总集及作品始终是研究过程中的焦点。秉承这样的思路,笔者专设“清代诗社的社诗总集”一章,对它们的“规模与形态”“体例与风格”进行分析,试图论述清代社诗总集与诗社定型之关系。

二是从诗社个案到诗社群体。纯粹以诗社个案为单位的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叙述清代诗社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构建对诗社的整体认识与综合研究。只有跨越个案的单一性,到达类型的综合性,才能确切把握诗社的内涵与本质。按照地域分布,北京、江浙、闽粤等地的诗社在清代较活跃。具体区域的诗社,或同时兴起,或相继浮现,以诗社群体的力量对诗坛产生深刻影响,促进当地诗歌创作高潮的形成。按照结社主体,清代诗社可分为士夫诗社、遗民诗社、闺秀诗社和八旗诗社等。特殊主体参与社事,既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诗社功能宽泛化的表现。因此,以诗社群体彰显社事的普遍性,以个别诗社呈现社事的典型性,是本书的重要研究方法。例如,本书在阐述清代消寒会总体特征的同时,又着眼于洪亮吉消寒会的创设和衍生,试图展示视角之广和论证之细。

三是从诗社外部到诗社内部。集会与创作是诗社研究的重心。集会,包括集会时间、集会地点、集会方式等,是结社区别于一般唱和的重要方面,是诗社的外部特征;诗歌创作,涉及题材、体裁、用韵和社诗的品评与裁定等,是诗社的内部特征。集会以上巳、下巳、人日等传统节日作为时间,突出了诗社的文化素养;山水、书屋、寺庙等作为集会地点,是诗社活动性的体现;赋诗以外的其他集会方式,也表现了诗社的娱乐功能。总体而言,清代诗社的政治性、党派性、宗法性等,随着历史演进而发生变化,但诗歌创作始终是维持诗社运转的有效手段。因此,兼顾诗人结社的文学性和活动性,也是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

四是从文学现象到文学传播。诗人结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社约、社序、社引等在集会当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诗歌多寡、作品优劣,则体现了诗社的动态发展情况。诗社定期召集社员举行集会,投入诗歌创作、宣扬诗学主张、交流鉴赏心得,是文学传播的手段之一。社诗总集的刊刻、流通,更是诗社扩大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当时的诗坛甚至后世都产生不小的影响。清代党、社分离,诗社进入社事日常化的阶段,各阶层诗人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调节集会规模,文学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频率。广义的文学传播不仅包括社诗作品的传播,也泛指结社传统的一脉相承,即沿袭前代社事的文化底蕴,并在模式上为后代诗社创造多样性的可能。因此,历史传统、自身模式和后续影响三者并重,也是笔者在清代诗社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之一。


[1] 胡媚媚:《清代诗社初探》,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版,第13—30页。

[2] 朱则杰:《清诗考证续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上册,第408页。

[3] 王士祯(禛):《古夫于亭杂录》卷四,《王士禛全集》本,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6册,第4907页。说明:本书所引用的古代文献绝大多数为清人著述,极少量涉及其他朝代。为简洁起见,注释中不再一一标注作者所属朝代,而在参考文献中标注,以便查阅。

[4] 王士祯:《渔洋文集》卷十一,《王士禛全集》本,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册,第1687页。

[5] 王士祯:《蚕尾续文集》卷二,《王士禛全集》本,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册,第2004—2005页。

[6]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上册,第173页。

[7]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四,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09页。

[8]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一,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60页。

[9] 黄玉琰:《论明末清初雪苑诗派的形成》,《求索》2009年第8期。

[10] 岳鸿庆、于源:《鸳水联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刻本,第1b—2a页。

[11] 参见王志刚《鸳水联吟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12] 陈希恕:《红梨社诗钞》卷首郭麐序,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刻本,第1a页。

[13] 张立本:《二柳村庄吟社诗选》卷首张立本序,道光元年辛巳(1821)鹅湖小绿天刻本,第1a—1b页。

[14] 张作楠:《北麓诗课》卷首张作楠序,道光二年壬午(1822)刻本,第1a—1b页。

[15] 胡凤丹:《皖江同声集》《鄂渚同声集》,同治九年庚午(1870)退补斋刻本。

[16] 陈瑚:《隐湖倡和诗》卷首卢綋序,清末叶氏五百经幢馆钞本,第1a—2a页。

[17] 已修订出版,《清代诗社初探》,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版。

[18] 朱则杰:《清诗考证续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9] 黄乃江:《台湾诗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