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和主要目标
0.4.1 研究方法
第一,认知诗学批评方法。要正确处理好语言学描写与文本阐释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即是客观描写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恰当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或“度”是本书的关键所在。语言描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文本阐释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辅助以恰当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较为客观、系统的阐释。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拟采用相应的认知诗学理论,如认知语法理论(认知语音、认知词汇、认知语义)、认知隐喻理论、认知突显理论和认知叙述学理论等。
第二,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是一种语言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方法,属于情感性评价。它与实证方法之间是一种互为依靠、互为补充的关系。实证批评以语言事实、例证为基础,让事实说话,具有较为科学、客观的语言描写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或情感性评价;审美批评同样包含着实证批评方法,没有实证的审美批评就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缺乏系统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定性、归纳的综合研究方法。以语言事实为依据,辅之以图形、图表、统计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
第四,文本细读法。结合文本的内外语境,从语境、认知和审美角度深挖作者的语言艺术、叙述策略、主题思想、美学价值以及乔伊斯的语言观等重要问题。
0.4.2 认知分析框架
结构主义叙事学把叙事分为两部分:故事(histoire):即内容或一些事件(行为、发生)以及存在因素,如人物、背景成分等,回答“what”,叙述中描写了什么?话语(discourse):即表达方式,如内容是如何组织安排的,回答“how”,故事材料是如何组织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叙述学家把叙事分为故事(fabula)和情节(sjuzet)。故事,即基本的故事材料,与叙述相关的所有事件,“在讲故事时传给我们的事件的总和”“最终发生了什么事情”;情节,即讲故事时把事件联系起来的技巧,回答诸如“读者是如何知道所发生的事情的?”也即“作品中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它既涉及语言表达方式,也关注叙述技巧。本书拟采用结构主义叙事学对叙事的分类和定义,即把叙事分为话语和故事两个层面。本书的认知分析框架如图0-1所示。

该分析框架有如下三个特征。(1)该分析框架由叙事的两大层面和多个分支层面组成。其中,话语层面涵盖语言的内部层面,包括语音(含非言语声音)、词汇、句法、文体戏仿、意识流语体等多个内部层面。故事层面包括宏观叙事策略和微观叙事策略。前者包括荷马史诗神话叙事结构、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经典叙事、“抛物线”叙事轨迹、“太阳轨迹”叙事结构等内容,后者涉及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技巧。(2)分析方法包括语言描写和认知阐释两个阶段。语言描写的对象是故事的话语和故事层面上典型的或突显的语言特征或叙事技巧,认知阐释阶段应结合文本的内外语境,借用相关的认知诗学理论,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叙事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典型的语言特征或叙事技巧进行认知阅读与阐释。介于语言描写与认知阐释之间的虚线框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起到了一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文本阐释的两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3)每个环节、步骤的双箭头,表明认知阐释是借用认知诗学理论对文本进行循环往复的阅读阐释过程,也即是基于文本内外语境而进行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反复分析、验证和协商的过程。
0.4.3 主要目标
第一,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重读经典,研究《尤利西斯》在话语和故事层面的语言创新艺术和小说叙述艺术,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形式、人物思维风格、叙述策略、意识流语篇建构策略等层面的创新艺术,探讨乔伊斯的语言观、语言符号与文学、思维、认知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突显的语言现象,如特殊声音、词汇创新、文体戏仿等的认知意义,揭示乔伊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以及乔伊斯的语言观:语言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游戏性。探讨小说中的两个男主角——布卢姆和斯蒂芬的个人言语特征与人物思维风格之间的关系,揭示小说人物的个体状态、性别角色等。
第三,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小说中三类隐喻——身体类、生活/爱情类和花草类隐喻的隐喻类型、认知语义和认知机制,探讨认知隐喻的形象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等本质特征以及乔伊斯对身体叙事、身体诗学的关注。
第四,从认知叙事视角分析小说隐喻性的宏观叙事策略和微观叙事策略。前者包括荷马史诗神话叙事结构、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经典叙事和“太阳轨迹”叙事结构等内容,后者涉及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的认知功能,揭示小说的宏观与微观叙事艺术。
第五,从认知语法角度揭示乔伊斯意识流语篇的建构策略,探讨乔伊斯三种独特的意识流语体风格:规范型、过渡型和极端型的语体风格,以及其认知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