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方法与材料
(一)基本方法
近年来,随着研究发展、新史料发现及新方法引进,史学呈现许多新特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社会史逐步从史学边缘走向中心,日趋成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学科交叉的运用,成为史学研究新趋势。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方法
文献材料数量多寡、领域宽窄,内容丰贫等直接影响研究质量。本书通过梳理原始文献及相关成果,确定研究问题,明晰研究思路,确定解决路径。本书还对张居正改革群体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体现历史学科特点。
2.社会史群体研究的视角
群体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研究群体,需对其基本特征和参量予以关注,包括群体组成与结构,群体人际关系的动态,以及群体的价值和规范等。本书运用群体研究方法对张居正改革群体进行分类,揭示其群体特征、价值倾向及互动等。
3.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方法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方法,注重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笔者到张居正故乡湖北省荆州市进行实地考察,访寻其生活遗迹,调查其现存后裔,访问当地专家学者,搜寻地方文献等,丰富了本书的研究材料。
4.多学科交叉
采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理论高度。
(二)材料
本书材料收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研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除了《明史》《明实录》等官修史书外,还注重文集、笔记、书牍、家谱、地方志等,特别是与张居正相关人物的书牍;二是进行田野考察,通过拜访荆州当地专家,寻找与张居正相关的历史遗迹,获得张居正家谱和碑刻资料等,到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之父张唐墓地所在的宜都白洋(今属枝江市)实地踏勘,获取相关资料;三是通过采访张居正后裔,获取口述史料,丰富材料内容。
本书所使用的家谱资料为《太岳宗谱——清河流芳》(《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2009年版,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此宗谱是笔者于2009年9月1日下午在湖北荆州参观张居正故居时,由该处工作人员钟波提供。据该谱,张居正叔祖张釴曾于嘉靖七年(1528)绘制谱系,为《江陵老谱》,其后400余年,张家未曾修谱,《江陵老谱》后亦毁佚。1989年,张居正十四世孙张其光主持重修家谱,为《张氏宗谱》。2000年,汉川一支张姓到荆州寻根访祖,出示其以《江陵老谱》为基础而修《张氏宗谱》三卷残本。知明万历十二年(1584),张居正家难时,其子张懋修三子张玉钦时年9岁,随外祖母避乱至汉川西乡虾子沟,后落籍于此。2007年,张居正十七世孙张世谟等后裔在《张氏宗谱》(张其光版、汉川等版)基础上重修《太岳宗谱——清河流芳》。由于新修家谱,采用了一些当代人论著,为保持学术严谨性,本书主要采用该宗谱中所收录的汉川《张氏宗谱》光绪年间撰写部分及张居正家族世系等,对于当代新修内容谨慎采用,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核对。目前张居正研究中,很少使用其家谱资料,希望本书在此有所贡献。
[1] 梁启超等:《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48页。
[2] 扬铎:《江陵居正年谱》,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滕山:《张江陵年谱》,青年出版社1940年版;林树慧:《张江陵年谱》,《史学年报》1940年第2期。
[3] (明)张居正:《张江陵全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5年版;(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 陶元珍:《张居正奏疏系年》,《历史学报》1936年第1期。
[5] 万明:《试谈几部明史中的〈张居正传〉》,《文献》1983年第4期。
[6] 南炳文:《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 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6年第24期。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陈时龙研究员惠赠此文。
[8] 田澍:《怨尤与无奈:首辅张居正的困局——以〈明史·张居正传〉为中心的考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9] 吴量恺:《〈张居正集〉与明代社会变迁》,载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编《明人文集与明代社会》,台北乐学书局2002年版。
[10] 叶伟强:《张居正“十五为诸生”辨》,《江汉论坛》1985年第9期。
[11] 刘勇:《〈江上望黄鹤楼〉诗作者考实》,《文献》2010年第3期。
[12] 冯明:《张居正与同乡、同僚、下属关系考辨》,《三峡论坛》2013年第1期;《张居正与恩师、同年、门生关系考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3] 苏基郎、谭家齐:《首辅贪污?——从反贪思想和法律角度论张居正的贪污罪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3年第12期,感谢苏基郎教授惠赠此文。
[14] 黄杰:《关于张居正历史遗迹的调查》,《华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
[15] 冯明:《张居正是出自枝江的历史名人吗?》,《三峡晚报》2011年2月11日第7版。(注:原稿标题为《枝江白洋镇张居正远祖墓茔考实》。)
[16] 一丁(宋晨):《发现张居正父亲的墓志铭》,《江汉商报》2009年5月11日第4版。
[17] 陈礼荣、周荣:《荆州博物馆惊现张居正之父墓志铭》,《荆州日报》2010年5月5日第1、6版。
[18] 陈礼荣:《张宅并非辽府考——张居正侵夺废辽王府“攘以为第”说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9] 陈礼荣:《张居正“攘夺辽王府案”初始成因》,《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20] 宗亮:《朝鲜文献所见张居正史料述略》,载荆州市张居正研究会编《张居正研究》(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21] 陈启天:《张居正评传》,中华书局1934年版。
[22]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开明书店1947年版。
[23] 陈启天:《张居正评传》,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页。
[24]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成书后,反响强烈,各界人士纷纷著文对其评论,如叶圣陶:《张居正大传(朱东润著)》,《文艺复兴》1946年第4期;朱晨:《张居正大传》,《中央周刊》1947年第25期。
[25] 萧少秋:《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韦庆远:《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南炳文、庞乃明:《“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民族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刘建明:《张居正秉政与晚明文学走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26] 学界已有张居正研究综述如下:谢景芳、张文双:《张居正改革综述》,载景有泉、宋强刚、胡凡主编《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234页;王玉德、黄永昌:《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冯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秦博:《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万丽芳:《2010—2015年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荆楚学刊》2016年第3期。
[27] 徐泓:《序韦庆远教授〈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明史研究专刊》1999年第2期;孟昭信:《读〈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吴量恺:《读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方志远:《永远的张居正——〈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读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3日第5版。
[28] 毛佩琦:《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无关进步改革——从历史逻辑出发给张居正定位》,《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
[29] 曹邦军:《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江汉论坛》1982年第6期;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南炳文:《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
[30] 覃树冠:《明代张居正领导的政治改革浅论》,《学术论坛》1983年第6期;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金戈:《张居正的考成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5期;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孟昭信:《试论张居正“考成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31] 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史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明代江西一条鞭法推行之经过》,《地方建设》1936年第1、2期;《一条鞭法的争论》,《益世报(天津)史学》1936年第37期。
[32] 邓智华:《论明朝中叶一条鞭法的改革——以庞尚鹏在福建的变革为例》,《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基于庞尚鹏起任福建巡抚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6期。
[33] 唐文基:《张居正的丈田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34]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35] 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36] 展龙:《张居正改革前周边民族形势之透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张居正改革时期构筑北边防御体系述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张居正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历史透视》,《民族论坛》2013年第5期;《张居正改革时期民族政策得失论》,《民族论坛》2013年第7期;《张居正改革时期民族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7] 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8] 徐泓:《序韦庆远教授〈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明史研究专刊》1999年第2期。
[39] 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40] 刘岐梅:《论张居正禁讲学》,《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41]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140页。
[42] 刘祥学:《论明末张居正评价的走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3] 刘凌凇:《明末至民国张居正历史评价的变化》,《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4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2页。
[45] 徐复观:《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民主评论》1966年第8期。
[46] 郭厚安、田澍:《对张居正权力之剖析》,《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47] 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
[48] 田澍:《论张居正的为政之道》,《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顾命政治视野下张居正的行政轨迹——张居正“人亡政息”新解》,《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49]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页。
[50] 刘志琴:《张居正的性格悲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1] 吴量恺:《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意志、性格与思维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52] 蒿峰:《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异同论》,《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53] 吴建华:《关于王安石与张居正清丈土地迥异结局的探析》,《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4] 嵇文甫:《张居正的学术》,《经世》1937年第5期。
[55] 熊十力:《论张江陵》,明文书局1988年版,第1—2页。
[56] 蒋明宏:《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证》,《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57] 梁曼容:《张居正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
[58] 吴量恺《明代张居正改革的理论构想》,《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59] 张守军:《张居正的财政思想》,《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张居正的经济思想》,《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
[60] 张舒、张正明:《明代晋商与张居正》,《文史月刊》2014年第10期。
[61] 张瑞威:《足国与富民?——江陵柄政下的直省铸钱》,《明史研究》2005年第8期。
[62] 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63] 高寿仙:《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渤海学刊》1992年第4期;《治体用刚:张居正政治思想论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4] 周国林、由迅:《张居正〈书经直解〉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65] 林相:《张居正研究的新领域——以〈书经直解〉为例》,《保山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谫议张居正〈书经直解〉的经世思想》,《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66] 张怡涵:《张居正改革时期边疆民族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8年。
[67] 田澍:《张居正的蒙古观及其实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
[68] 王世华:《张居正家法》,《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
[69] 张迁:《张居正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0] 王振洲:《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型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以明朝中期张居正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71] 尹选波:《培养君德 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2] 谢贵安:《张居正对明神宗的儒学教育与经筵日讲新论》,《孔学堂》2018年第4期。
[73] 马良怀:《皇帝与乳母、师傅之关系》,载氏著《士人 皇帝 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46—157页。
[74] 战继发:《万历初政格局探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75] 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6] 李绍强:《再论张居正与宦官冯保的联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7]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8] 谭平:《论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阶——兼与张居正比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79] 岳天雷:《张居正密谋“王大臣案”的确证》,《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80] 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庆政局的走向——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1] 熊敏:《张居正与张四维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2] 刘倩:《诚与庸——申时行的政治行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3]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84] 孙卫国:《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载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5] 徐剑:《明后期武人的政治参与》,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6] 冯明:《张居正与其改革群体成员之关系——以潘季驯为例》,载荆州市张居正研究会编《张居正研究》(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87]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第163页。
[88] [日] 沟口熊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转变》,索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2页。
[89]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90] 颜广文:《张居正治粤方略评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
[91] 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第8期。
[92] 吴琦、冯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3] 孟修祥:《张居正与荆州》,武汉出版社2019年版。
[94]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1991年;王秀林:《晚唐诗僧群体研究等》,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95] 谢南燕:《五代宰相使相群体及宰相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人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96] 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吴琦、赵秀丽:《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强:《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9年;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以邹平、定县、宛西为中心的考察(1926—1937)》,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97] 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载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91页。
[98]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形成与特征》,载南炳文、商传主编《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99] 谢盛:《张居正反对派群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0] 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1页。
[101] 展龙:《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载南炳文、庞乃明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91页。
[102] 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成热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0日第20版;《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03] 万历十三年(1585)六月,面对清算张居正的浪潮,时人针对言官的肆意弹劾,云“处分已竟,乃有一辈言事之臣,妆缀旧闻。不曰交冯保,则曰不终丧。不曰杖言官,则曰毁书院。诸如丈田、铸钱、捕盗、多杀之类,鼓已如簧之舌,而剌剌不休。嚼人屡唾之柤,而津津有味。岂欲将万历十年以前,凡居正共事之臣,皆谓之‘党’,尽行罢斥而后已乎?可禁也”。《明神宗实录》卷162,万历十三年六月丁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969页。如何准确划分张居正改革群体,是本书的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