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崇拜:狄更斯共同体之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现实主义小说?戏剧?还是童话?

在过往的《雾都孤儿》研究中,针对小说人物非黑即白的脸谱化特征,学界大体形成三个批评取向:将这部小说视为现实主义小说、戏剧,或童话。在对《雾都孤儿》的现实主义特质的分析中,金斯伯格(Michal Peled Ginsburg)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雾都孤儿》中的语言代表的是现实主义达到完美的标志,表征对象和介质用同一语言策略对媒介和物体进行了有效区分(Ginsburg 220—236)。帕顿认为,《雾都孤儿》的现实主义特性体现在它对工业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揭露,《雾都孤儿》反映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狄更斯不仅赞扬了那些具有正直善良品质的人们,同时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Patten,“Capitalism and Compassion”201—221)。

鲍尔德瑞奇(Cates Baldridge)认为,《雾都孤儿》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19世纪英国遗产继承的不确定性。狄更斯有一种焦虑,即对资产阶级家庭教育模式是否可以培育出足以承受威胁和诱惑的个体的担忧,《雾都孤儿》对遗产继承的批判性理解是一种尝试:提倡以道德为衡量标准的继承,质疑把血缘作为标准的继承(Baldridge 184—185)。

在分析《雾都孤儿》时,美国著名学者布泽德(James Buzard)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雾都孤儿》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情节剧。布泽德讨论了《雾都孤儿》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围绕“环境塑造人”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并将小说中的人物按照是否受到环境影响分成了两派,不受环境影响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利弗,受到环境影响的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费金。这两派人物的善恶特征都十分明显,使得小说中的形象缺少真正的“人”作为人物联系,而这恰恰是情节剧的特征。因为有了奥利弗这个主角,济贫院的其他孩子就不需要存在了,这就证明了狄更斯陷入一种“角色分配不公”的系统之中,从而又一次证明《雾都孤儿》是一出戏剧,因为在现实主义作品之中,一个角色没有成为主角不代表他/她不能成为主角,而在情节剧中,主角和配角本就是对立的存在。狄更斯对于主角和配角叙述空间的分配非常不均匀,所有不知名的配角都隐藏在黑暗之中,读者无法窥见社会的全貌,因此《雾都孤儿》不能称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Buzard,“Item of Mortality” 1225—1251)。

罗兰·安德森(Roland F.Anderson)从《雾都孤儿》的结构、神秘色彩和仪式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小说的童话特质(R.F.Anderson 238—257)。韦斯特(Nancy M.West)着重分析了《雾都孤儿》中哥特式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与该小说童话特质之间的关系(West 41—58)。

上述三派对《雾都孤儿》的理解都涉及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就是什么样的环境可以塑造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只是个孩子的奥利弗可以在纷乱的世道出淤泥而不染?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指向了狄更斯的共同体思辨,《雾都孤儿》糅合了情节剧和童话的艺术成分,以奥利弗为主线的童心崇拜情结成为狄更斯批判现实的脉络,扬善惩恶的基调则体现出狄更斯对共同体的愿景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