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三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光环效应:挖掘形象的附加值

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具有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大多数时候,外表魅力就是这样一个特征。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会自动地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聪明、善良、诚实等,而人们在做出这些判断时并没有意识到外表魅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人们无意识里会把“好看”等同于“好”。

针对加拿大联邦选举的研究发现,富有魅力的候选人得到的选票数量比没有吸引力的候选人多两倍半。除了这些英俊政治家受偏爱的证据,后续研究还表明,选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爱。事实上,在受访的加拿大选民中,73%的人措词强硬地否认自己投票会受到候选人外表吸引力的影响,只有14%的人认为有可能存在这种影响。尽管选民们可以否认外表魅力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种恼人的倾向的确存在。[1]

实验表明,在司法和招聘时也存在类似的效应。长得好看的人在法律制度里获得有利处理和面试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在这里,男女两性的反应是一样的。此外,形象好也明显会占有极大的社会优势。他们更招人喜欢,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和频繁得到帮助。

在他人眼里,颜值高的人还具备更理想的人格特质,更强的能力。其实,光环效应带来的社会效益很早就开始积累了。有一项对小学生的研究表明,长得好看的小孩子做出好斗的行为,成年人不会觉得他太淘气。另外,老师还相信长得好看的孩子比长得不好看的孩子更聪明。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外表如此重要了,因为我们喜欢漂亮的人,也因为我们容易顺从自己喜欢的人。

其实,这与大脑的“认知吝啬鬼”现象有关。这个词是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提出的,两位学者用这么形象的词语概括了人类的大脑现象。

当我们认识、观察别人时,我们的大脑会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即所得”的阶段,我们只看表象,不会考虑背景,也不会深入思考;我们本能地会倾向于借助捷径和假设,只思考最低限度需要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称为“纠正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才能意识到人的行为意识会受各种各样的影响。然而,不断分析影响发生的各种原因,需要消耗很多的心智能量。因此,我们的大脑大多数不愿意进入第二阶段,而是更倾向于第一阶段的简单判断,即大脑有“快思慢想”的思考模式。我们的“懒汉”大脑永远都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进行取舍和权衡,最后总是更加轻松的主观方式胜出,准确性被牺牲。因此,成见就产生了。这就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往往会有成见和以貌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