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李墨开窍,初露锋芒
国子监,崇文堂。
今日,是监生们最为看重的策论课。
授课的,是国子监祭酒之下,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称的司业博士——刘夫子。
刘夫子年过五旬,须发皆白,平日里不苟言笑,对学生的课业要求极高。能得到他一句“尚可”的评价,已是莫大的荣幸。
今日策论的题目,是“论漕运之利弊及改革方略”。
这是一个极宏大,也极敏感的话题。
漕运,乃大夏王朝经济命脉,牵扯着无数利益集团,其中弊病丛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敢于直言改革者,寥寥无几。
监生们大多选择避重就轻,或歌功颂德,或引经据典空谈理论,少有能切中要害,并提出可行方案者。
刘夫子看着下面一张张年轻而略显稚嫩的脸庞,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国子监虽是最高学府,但近年来,似乎也少了些敢于任事、直面问题的风骨。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策论,随意翻看了几眼,眉头便不自觉地皱起——又是些陈词滥调,空洞无物。
一份,两份,三份……
刘夫子看得有些意兴阑珊,直到他拿起一份署名为“李墨”的策论。
李墨?
刘夫子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一个出身寒门,才华横溢,却也异常……“刺头”的学生。
他之前的文章,往往观点犀利,直指时弊,文采斐然,但……也常常因为言辞过于激烈,不懂得回旋,而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狂悖”。
刘夫子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和风骨,却也为他的前途担忧。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注定是要吃大亏的。
带着一丝好奇和几分预设的“担忧”,刘夫子仔细阅读起李墨的这份策论。
然而,只看了几行,他那古井无波的脸上,便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明显的惊讶之色!
这篇文章……
依旧犀利!依旧深刻!
开篇便直指当前漕运三大弊病——运力低下、贪腐横行、河道淤塞!每一个问题都点得精准无比,论据翔实,绝非空穴来风!
看到这里,刘夫子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心想这李墨,还是这般不知轻重……
但继续往下看,他的眉头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的惊讶之色更浓!
因为,李墨在痛陈弊病之后,话锋却巧妙地一转!
他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将矛头指向具体的官员或部门,而是开始引经据典,追溯漕运历史,从《尚书·禹贡》讲到前朝漕运盛况,旁征博引,论证漕运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以及历代先贤为了疏通漕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宗之法”和“先贤智慧”的敬畏!
紧接着,他才开始提出自己的改革方略。
但他并非直接提出“新法”,而是巧妙地将其包装在“遵循古制”、“恢复旧例”、“借鉴先贤经验”的外衣之下!
比如,针对运力低下,他引用古籍中关于“分段转运”、“优化船型”的记载,提出“复古改良”的建议。
针对贪腐横行,他引述圣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教诲,建议“重申监察旧例”、“严明赏罚祖制”。
针对河道淤塞,他更是搬出了上古大禹治水的典故,提出“效仿先圣,疏浚为本,因势利导”的方略!
整篇文章,读下来酣畅淋漓!
既深刻地指出了问题,展现了作者的洞察力和忧国忧民之心!
又巧妙地规避了所有敏感的锋芒,将批评隐藏在对“古制”的尊崇和对“现状未能完全遵循古制”的惋惜之中!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改革方略,虽然内核可能包含了新的思考,但表面上看起来,却完全是在“祖宗之法”的框架内进行修补和完善,让人难以指摘!
这……这简直是……
刘夫子放下策论,看着署名处那熟悉的“李墨”二字,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这还是那个只会横冲直撞的“刺头”李墨吗?
这篇文章的立意、角度、措辞、技巧……简直是脱胎换骨!
什么时候,这块棱角分明的璞玉,竟然被打磨得如此……圆融,却又不失锋芒了?!
“李墨!”刘夫子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向堂下那个依旧坐在角落里的身影。
李墨心中一紧,站起身来,躬身道:“学生在。”
他心中忐忑不安。这篇文章,是他这几日反复揣摩苏文那番“寓教于上意”的“歪理”后,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他自己也不确定,这样写,到底是对是错。
刘夫子看着李墨,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你这篇策论……立意深远,论证翔实,言辞恳切,又懂得引古论今,藏锋于中……嗯,不错!”
不错!
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从以严苛著称的刘夫子口中说出,分量何其之重!
整个崇文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监生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李墨身上,充满了惊讶、嫉妒,甚至……难以置信!
那个“刺头”李墨,竟然得到了刘夫子的称赞?!
李墨自己也愣住了,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
成功了!
苏大哥说的是对的!
原来……文章,真的可以这样写!道理,真的可以这样讲!
他的文心,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此文,”刘夫子顿了顿,继续说道,“稍后老夫会亲自批阅,并荐于祭酒大人。望你……好自为之,戒骄戒躁,继续精进。”
荐于祭酒大人!
这更是天大的殊荣!意味着这篇文章,很可能会被国子监高层看到,甚至……有机会呈送到御前!
李墨激动得身体微微颤抖,再次深深一揖:“多谢夫子!”
刘夫子微微颔首,不再多言,继续批阅其他策论。
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国子监里,一颗原本黯淡的星辰,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李墨坐回座位,心中依旧波澜起伏。
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在藏书阁偶遇的、看似普通的礼部主事——苏文!
苏大哥……他到底是什么人?
他那些看似“歪理”的道理,为何如此……有效?
一股强烈的、想要再次向苏文请教的念头,在他心中不可抑制地滋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