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宋刻舆地图》

《宋刻舆地图》,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绘制,作者不详,拓本(一般认为原图是木刻)图幅较大,分为左右两幅,拼接而成,纵207厘米,横196厘米。传为日本佛照禅师惠晓(字白云)自南宋中国带到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栗棘庵。

地图绘制范围:东至日本,西达葱岭,北自蒙古高原,南至南海诸岛屿,以宋朝疆域政区为中心,包括契丹、女真、西夏政权。图中除表现疆域、政区、河流、湖泊、山川之外,重点表现了当时的交通路线,这在宋代地图中是不多见的。图中文字注记较多,用方框括注,重点描述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情况,图中上方有“舆地图”三字,左上方刻有“诸路州府解额”,系宋代分配给各路府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7]这幅地图的一个特点是,在政区的表现上,虽然以咸淳元年的政区为下限,但是在北方地区,仍保存大量北宋的政区名,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等,路一级如“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等也是北宋的建置。

关于《舆地图》绘制资料的来源,青山定雄在《关于栗棘庵所藏舆地图》一文中,经过与其他宋代地图的比较,认为该图可能来源于黄裳的《舆地图》木图,即《墬理图》[8]

黄盛璋则认为,《舆地图》应该是参考了众多地图绘制而成,如契丹部分,其与《契丹国志》中的“契丹地理之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等皆绘有森林,并且文字注记也大体相同,因此这一部分应当参考了契丹地图。此外,《舆地图》淮河流域水系的流经形势与《禹迹图》类似,并且存在同样的错误,黄河河道及其支流的绘制上也存在与《禹迹图》的相同之处,因此《舆地图》也应当参考了《禹迹图》。[9]关于河道走向则提出“这说明此图辗转相抄,其中有本于唐代地图而未改者,所绘河流,亦有类似情况。如漳水所行为北道,多与《元和郡县志》各县下所记漳水径流相合,而与《宋史·河渠志》漳水多不合,看来当亦有本于唐图”[10]

两者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舆地图》中东北的部分与《契丹国志》中的“契丹地理之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相比,地理要素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差异很大,而且明显《舆地图》要比后二者更为详细,因此两者之间应该不存在直接参考关系。因此青山定雄的分析可能更接近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