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博士论文
早在1958年,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马利安·高利克就以“茅盾短篇小说研究,1928—1937”(Mao Tun Short Stories,1928—1937)为题进行研究,这是他在布拉格查理大学读哲学时的硕士毕业论文。目前可查的最早以茅盾及其作品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应该是德国的弗里茨·格吕纳,1962年他以题为“1927年至1932、1933年间茅盾小说中描写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塑造”的博士毕业论文从莱比锡大学毕业,之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茅盾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如《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茅盾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概念的确立》《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几篇作品中社会意图和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是茅盾研究的专家。
1968年,斯洛伐克学者马利安·高利克完成博士论文《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Mao 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1969年高利克在修改之后于德国威斯巴登出版社付梓。论文共分11章,分别从“茅盾青少年时期”“茅盾早期思想发展”“早期文学批评活动”“中国现代文学:进退两难的征途”“文学研究会和此间的茅盾”“论文人、文学的本质及其功能”“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中的选择”“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中国当代无产阶级文学与世界先锋主义文学”“左联和此间的茅盾”“文学创作和技巧”这些方面对茅盾展开研究。论文的第十一章《茅盾的文学创作和技巧问题》由王彦彬译成中文[58],收录于唐金海、孔海珠主编《茅盾专家》第二卷下册中;论文第六章“论文人、文学的本质及其功能”[59]由杨玉英翻译成中文,载于《茅盾研究》第12辑。
1978年,吴茂生(Mau Sang Ng)完成博士论文《俄国文学对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知识分子主角的影响》(The intellectual hero in Chinese fiction of the nineteen-twenties and early thirties in relation to Russian influences)[60],该书旨在探讨俄国英雄形象对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影响,对茅盾的研究在第五章“茅盾的失败主角”(Mao Dun's Defeated Hero)。1988年作者在进一步完善论文之后将题目修改为“中国现代小说里的俄国英雄”(The Russian Hero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61],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和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0年,《茅盾的早期小说,1927—1931:他的现实主义立场和风格》(Mao Dun's Early Fiction,1927—1931: The Standpoint and Style of His Realism)[62]是约翰·博宁豪森完成的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主要以茅盾创作于1927—1931年的小说作品为对象展开研究。论文共分为6章,分别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矛盾” “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茅盾早期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元素”“《三人行》:一个政治寓言”“茅盾早期小说里的立场”“茅盾早期小说的风格”。论文第一章“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元素”收录于1977年默尔·戈德曼主编的《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May Fourth Era)中,1984年由王培元译成中文并收录于李岫主编的《茅盾研究在国外》。博宁豪森研究茅盾的角度是独特且深入的,他认为茅盾的长篇小说具有社会现实主义色彩,通过描述特定环境背景展开故事,塑造出来的人物追求人的生存价值,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进而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同样的理念。博宁豪森还分析了茅盾作品中运用的手法和风格,总结了茅盾小说的特点。
1981年,陈苏珊(Susan Wilf Chen)以博士论文《茅盾及其早期小说的背景》(Mao Tun,The Background to His Early Fiction)[63]从哈佛大学毕业。
1982年,威斯康星大学发表了王德威写作的博士毕业论文《现实主义叙述的逼真性:茅盾和老舍的早期小说研究》(Verisimilitude in Realist Narrative:Mao Tun's and Lao She's Early Novels)[64]。王德威在论文中探讨了茅盾和老舍的早期小说中的“逼真”(verisimilitude)概念,他对茅盾作品的研究在论文的第四章“茅盾的自然主义理论:对左拉和托尔斯泰的‘误读’”和第五章“茅盾的早期小说:作为史学话语的小说”。
1985年,安敏成(Marston Edwin Anderson)以论文《叙述和评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社会现实结构》(Narrative and Critiqu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65]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是对茅盾作品的具体研究,作者在研究中涉及茅盾的评论文章两篇(《读〈倪焕之〉》和《从牯岭到东京》)、小说七篇(《创造》《蚀》三部曲、《虹》《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通过对茅盾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了茅盾在结合细节与结构、个体与历史上所做的努力。1990年,安敏成对论文做了修改,更名为“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Limits of Realism: Chinese Ficit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66],交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姜涛翻成中文的《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期的中国小说》[67]。
1986年,陈清侨(Chingkiu Stephen Chan)以博士毕业论文《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的问题:茅盾和他同时期的人(1919—1937)》[68]从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旨在通过中国历史语境和五四后中国文化政治领域的潜台词来还原“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论文除导言“现实主义的问题”外,分为“绝望的信息”和“欲望话语”两部分。
1989年,查尔斯·H.瓦格蒙(Charles H.Wagamon)以硕士毕业论文《关于茅盾使用女性人物表达社会政治观点的研究》(A study ofMao Dun's use of women characters to illustrate sociopolitical viewpoints)[69]完成在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学业,论文是对茅盾小说里女性形象、社会政治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1990年,吴德安(De-an Wu Swihart)于普林斯顿大学以论文《中国小说形式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ovel Form)[70]博士毕业吴德安的博士论文是对16世纪到现代的中国小说形式的演变历程的研究,她在第五章选取茅盾的小说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通过对茅盾结构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研究来探究新产生的小说结构是如何产生和被影响的。
1991年,达勒姆大学发表了希拉里·钟(Hilary Chung)的博士毕业论文《茅盾早期小说对女性的刻画:1927—1932》[The portrayal of women inMao Dun's early fiction(1927—1932)][71]。这是一部从女性形象着手研究茅盾小说作品的研究论著。
1992年,陈茂(音译,Mao Chen)以博士毕业论文《诠释学和五四隐含读者:对胡适、鲁迅、茅盾的研究》(Hermeneutic and the ImpliedMay Fourth Reader: A Study of Hu Shih,Lu Xun,Mao Dun)[72]完成在纽约州立大学的学业。陈茂运用诠释学理论对五四文学展开研究,旨在阐明在现代文学演变历史中中国的作者和读者所发挥的作用,论证中国隐含读者是如何影响现代中国散文、戏剧、小说的发展的。
1992年,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Zhang Yingjin)完成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Configurations of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73]论文以小说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对电影、话剧、诗歌的研究,梳理城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形象,文章在研究中多次以茅盾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从城市的角度对其予以重新解读。1996年张英进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74]2007年由秦立彦翻译成中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75]
同年还有一部硕士毕业论文发表,那就是杰弗里·M.洛里(Jeffrey M.Loree)所写的《茅盾的〈子夜〉:自然主义和资本寓言》(Mao Dun's“Midnight”: naturalism and the allegory of capital)[76],作者在论文中以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小说里的自然主义元素和作品所流露的寓言性。
1993年,王如杰(音译,Rujie Wang)于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博士毕业的论文《中国现实主义的透明性:关于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的文本研究》(The transparency of Chinese realism: A study of text by Lu Xun,Ba Jin,Mao Dun,Lao She)[77]发表,作者基于诠释现象学理论梳理了五四时期以来中国批评现实主义在文化设想的变化,通过研究五四时期创作的文本——这些文本的作者大多受西方主流社会政治话语影响,试图通过创作对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改造——以此质疑现实主义所标榜的透明度(transparency)。
同年,哥伦比亚大学发布吉安娜·郭琼茹(音译,Gianna Canh-Ty Quach)的博士毕业论文《19世纪末和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神话》(The Myth of the Chinese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78]。论文共分为两部分,上编是对包括赛珍珠(Pearl Buck)、埃米莉·哈恩(Emily Hahn)、史沫莱特(Agnes Smedley)、奥克塔夫·米尔博(Octave Mirbeau)、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安德烈·马尔罗(AndréMalraux)所创作的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下编是对中国本土作家老舍、茅盾、丁玲、钱钟书和聂华苓所创作的小说中的中国自我概念的研究。作者意图通过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学的自我概念的对比,重构帝国主义被压制的历史,通过历史视角的交替表现其他被压制的视角是如何被遮蔽的。论文对茅盾的研究在第六章,主要是研究茅盾长篇小说《虹》里所表现的女性的困境。
1994年,张学美(Shuei-may Chang)从伊利诺斯大学完成学业,博士毕业论文为《摆脱家庭的束缚: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娜拉,1918—1942》(Casting off the shackles of family: Ibsen's Nora Character in Modern China Literature,1918—1942)[79]。张学美指出,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塑造的娜拉这一形象启发了五四时期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女性的完美模板,此后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都有娜拉的影子。论文主要选取鲁迅、茅盾、丁玲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文本,作者对茅盾的研究在论文的第四章,指出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中的“娴娴”和长篇小说《虹》中的“梅”都是离开家庭寻找自我完善的女性形象,正是娜拉形象的发展,作者对茅盾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着眼于女主角在追求自我完善与其社会承诺之间的矛盾上。
1995年,茅盾的长孙女沈迈衡(Maiheng Shen Dietrich)完成《茅盾和现实主义——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发展》(Mao Dun and Re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a Literary Critic)[80],这是她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除“序言”和“结论”外共四章,分别是“茅盾关于文学现实主义的概念”“现实主义的重新定义:20年代晚期到40年代初期的文论论争中茅盾的立场”“文学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史”“现实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97年,玛格丽特·林(Margaret Y.S.Lim)以论文《政治和茅盾的早期作品》[Politics and the early writings ofMao Dun(to 1937)][81]从昆士兰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主要从政治角度着手研究茅盾创作于1937年以前的小说作品。
1998年,普林斯顿大学发表了亚历山大·唐德森·德斯·福尔热(Alexander Townsend Des Forges)的博士毕业论文《街谈巷议的故事:从〈海上花列传〉到〈子夜〉里上海的混乱叙述》[Street Talk and Alley Stories: Tangled Narratives of Shanghai from“Lives of Shanghai Flower”(1892)to“Midnight”(1933)][82],论文以“鸳鸯蝴蝶派小说”《海上花列传》以及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为研究文本,研究了小说的叙述形式和阅读实践之间的复杂联系,对文学文本和作品意义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诠释了“现代”和“近现代”中国文学之间的差异。
同年,林丽君(音译,Li-chun Lin)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新”女性的散漫形成:1860—1930》(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he“New”Chinese Women,1860—1930)[83]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论文通过对改进性别定势策略的研究,批判了围绕中国女性从传统形象到现代的、受过教育的女性形象这一转变过程的话语。作者在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男性作家如茅盾、鲁迅、张天翼和郁达夫的作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分析其背后的男性话语。
2000年,冯进(Jin Feng)于密歇根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从“女学生”到“妇女革命者”:五四时期中国小说中的消逝的女性代表》(From“Girl Student”to“Women Revolutionary”the Representation)[84]是以五四时期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写作的,论文对茅盾的研究主要在第五章“男性知识分子的诱惑和救赎:茅盾的妇女解放”。该书2004年于普渡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名为“20世纪早期中国小说中的新女性”(The New Wome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85]。
同年,卢敏华(LoMan-wa)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毕业论文为《现代中英文小说中的身体政治和女性主体性》(Body Politics and Female Subjectivity in Modern English and Chinese Fiction)[86]。论文以中英文小说中女性身体、主体意识和性欲为研究对象,选取劳伦斯、莱辛、茅盾、谢冰莹、丁玲、聂华苓、李昂、林白、陈染等人的小说,重点分析男女作家笔下新女性截然不同的面貌以及由此揭露的跨文化内涵。卢敏华对茅盾的研究主要在论文第二章“茅盾和谢冰莹作品中的新女性和民族主义”。
2001年,佐治亚大学发表了卢丽萍(音译,Liping Lu)的硕士毕业论文《上海社会景象的映射:从吴永刚的〈女神〉到茅盾的〈子夜〉》(Mapping Shanghai's society of spectacle: from Wu Yonggang's Goddess toMao Dun's Midnight)[87],论文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吴永刚的电影《女神》(1934年,联华影片公司)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1933),对两部作品里所表现的壮观的大都市进行研究,以此描绘城市形象在构建上海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壮观社会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探索“现代性”文化意象是如何影响城市观念和经验的。
2004年,艾琳·弗朗西斯·维克里(Eileen Frances Vickery)以论文《疾病和身体困境: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isease and the Dilemmas of Identitiy: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88]从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研究院毕业。艾琳的论文以五四小说、20世纪20年代晚期到30年代初期创作的上海现代小说以及20世纪40年代的左翼小说和现代小说为研究重心,选取研究文本有丁玲、茅盾、郁达夫、石评梅、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作品以及电影《新女性》。作者在研究中指出中国小说中的新女性经常受到疾病的困扰,而小说中的疾病是有象征意义的,它常被小说家用以表达女性主体变迁、现代性冲突以及女性美德。
2009年,罗伊·宾·陈(Roy Bing Chan)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毕业论文为《认知的边际: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梦想和现实》(The Edge of Knowing: Dreams and Re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89]。论文旨在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从民国时期到毛泽东时代)里现实话语和理想话语之间的关系,作者选取鲁迅、茅盾、杨沫、宗璞这四个作家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对茅盾的研究主要在论文的第二章“写实的失控身体:茅盾小说中的叙事和反叙事”。
2012年,戴维·赫尔(David Hull)以博士论文《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叙述:一个矛盾的茅盾》(Narrative inMao Dun's Epclipse Trilogy: A ConflictedMao Dun)[90]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戴维的论文以茅盾的《蚀》三部曲为研究文本,对其叙述模式展开研究,重点研究茅盾在小说里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的背景和性质。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从茅盾的个人简介和生活环境、叙述声音、文本分析三方面展开论述。
另外,据李岫主编《茅盾研究在国外》里面的资料显示,研究茅盾的毕业论文还有1971年美国那米塔·巴达恰尔亚在华盛顿大学的硕士论文《茅盾的七篇短篇小说:对这位中国作家短篇小说的研究》和1974年美国韩寒在波莫那学院的博士论文《现代中国批评家茅盾》[91],但笔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没有找到这两篇论文的相关记录,故暂不对其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