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非经文献疑难字词考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選擇敦煌非經文獻作爲研究對象的緣由

(一)敦煌資料的真實性

現代漢語有活生生的口頭語言作爲我們語言研究的材料,古代漢語研究只能借助於書面形式的材料。因此古代流傳下來的材料越真實、越準確,那麼我們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可信度就越高。但傳世文獻從古代流傳到現代,幾乎都經過後人的校改、整理,其中存在許多脱漏、增衍、修補、删改等問題,已經很難保持作者寫作時的原貌了。雖然歷代的傳抄翻刻對於保存與傳播這些文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經過校改的文獻已非文獻的“原生態”了,在這種非“原生態”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敦煌文獻由於被儲存在敦煌藏經洞中,主要是以寫本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用字用詞的原貌,因此對於我們研究唐宋時期的字詞有很高的價值。

(二)敦煌資料年代的確定性

敦煌寫卷上一部份寫有明確的撰著或抄寫年代,如 Дx18993《西夏光定十二年(1222年)正月李春狗等賃租餅房契》:“光定十二年正月廿一日文字人李春狗、劉番家等,今於王元受處撲到面北燒餅房舍一位。”文獻時間具體到了年月日。而其他没有記録抄録年代的寫卷,學者們通過寫卷透漏出來的資訊也大致能確定其抄寫或撰著年代。這爲我們研究某個詞語使用的上限或下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三)敦煌資料内容的豐富性

敦煌卷子數量衆多,内容龐雜,其中不僅有佛經、道經、儒家典籍等傳世文獻中能看到的著作,還有變文、俗講等俗文學作品和轉帖、帳籍、文牒、契約、碑文等社會經濟文書,這些都是僅見于敦煌文獻的材料。其中包含着豐富的俗字和俗語詞,這些都爲我們研究唐宋時期的語言文字提供了絶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