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查氏后人影响
直到现代,海宁查氏家族依然有穆旦(查良铮)、金庸(查良镛)这样享誉海内的文学巨匠,显示了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海宁查氏家族诗歌创作繁荣于明清易代之际,现将清代有成就的诗人择要辑录,查氏第十七世查有钰(式庵)编纂家集《海昌查氏诗钞》,所辑查氏诗作起于明成化年间,迄于清同治末年,共存诗人二百四十四家,诗三千五百三十九首。第二十世查文清整理家集时,编纂《海宁查氏诗钞》九百余卷。明清时期,查氏较有影响力的著名诗人一百一十余人。如下表所示:

②(清)李圭修,(清)许传沛等纂:《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4页。
③(清)李圭修,(清)许传沛等纂:《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4—3355页。
④(清)阮元:《两浙轩录补遗》卷三,清嘉庆刻本。
续表

①(清)阮元:《两浙轩录补遗》卷十二,清嘉庆刻本。
②(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七,民国退耕堂刻本。
③(清)阮元:《两浙轩录》卷十二,清嘉庆刻本。
④(民国)齐耀珊修,吴庆坻等撰:《杭州府志》卷九十一存目,民国十一年刊本。
⑤(民国)齐耀珊修,吴庆坻等撰:《杭州府志》卷八十九存目,民国十一年刊本。
⑥(清)阮元:《两浙轩录》卷二十,清嘉庆刻本。
⑦ 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1页。
⑧ 海宁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海宁艺苑人物》,《海宁人物资料》第3辑,1990年,第134页。
⑨(清)阮元:《两浙轩录》卷十,清嘉庆刻本。
⑩(清)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四国朝,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
⑪(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十二,民国退耕堂刻本。
续表

①(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二十一,清道光十年刻本。
②(清)王昶:《国朝词综》卷二十,清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增修本。
③(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卷三十三,清道光十年刻本。
④(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四十八,民国退耕堂刻本。
⑤(清)阮元:《两浙轩录》卷三十一,清嘉庆刻本。
⑥(民国)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十一,民国求恕堂丛书本。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清代海宁查氏家族中诗名较盛者,未能提及的不胜枚举。然其家族诗文化精神之深入人心,创作氛围之浓郁,范围普及之广泛,可以窥豹一斑。查慎行是这个家族诗歌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对家族诗学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人多此论,如金甡《质孚侄垤进斋遗集题词十二首》(其十二):
前辈风流聚一家,声山夏重竹林夸。途分夷险伤存殁,窃比当年剩老查。[44]
又如法式善诗:
一代诗名盛,恢奇敬业堂。翕然合唐宋,卓尔抗朱王。裔子多文秀,南庐擅老苍。新篇与古帙,不断此幽香。[45]
再如毕沅诗:
查氏多诗人,耳熟君名久。淡荡竹溪风,长竿时落手。忘机境自佳,得鱼事亦偶。烟波一钓徒,不见初白叟。[46]
海宁查氏诗人辈出,在清代,形成了一个以查慎行为核心,以查氏家族成员为主干的海宁诗派。《两浙轩录》引陈勋语云:“海宁诗派自陆辛斋、朱岷左父子、查韬荒为国初眉目,至初白、查浦兄弟以五七字冠冕一时。”[47]又引周春传语曰:“海宁诗派导源于射山,而渐山继之,至初白为极盛。”[48]认为海宁诗派肇端于查慎行的外舅陆嘉淑,至慎行兄弟称极盛。
在家学的浸润下,家族成员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会存在某些相似性,共同的交际圈,成员之间频繁的相互酬唱赠答,形成了相似的题材取向和趋同的创作风格,这些都呈现出家族文学的“群体”的共性,也昭示了“海宁诗派”这样一个诗歌群体的切实存在,而查慎行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