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慕容鲜卑族源与族称
关于慕容鲜卑的早期历史,没有完整的记载。《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和《晋书·慕容廆载记》略有记述,语焉不详。对于慕容氏起源无明确记述,以致迄今仍为史家争论不休。关于“慕容”这一称呼的来历,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慕容”姓氏来自“步摇”的音讹;第二,源自“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的说法;第三,认为“慕容”来自鲜卑部族首领之名。但对于来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还是与莫护跋或是其他什么人有关,以及对慕容鲜卑从何时起以“慕容”为氏等问题仍众说纷纭。
慕容氏之由来,附会着慕容鲜卑的“渐慕华风”。在现存史料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关于慕容鲜卑族源的一些记载。关于慕容廆的族源,《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中称其为有熊氏后裔,《十六国春秋》卷23《前燕录·慕容廆》称其为帝喾后裔。这种“华夷共祖”思想是中华各民族内聚力的具体体现,但显然不是信史,而是慕容氏与汉族接触以后对族源所做的一些附会。
关于慕容鲜卑族源的另一说法,即前文提及的“乾归”的传说,就更是纯属神话的范围了。典籍中还有一种带有诬蔑性的说法。《翰苑》注引《名臣奏》:“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出塞。始皇谓人鲜少者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后稍昌炽,东西万余里。今其人皆髡头,衣赭,手足粗肿,此为徒人状也。”[37]按这种说法,鲜卑应为逃亡的中原汉人,但这纯属无稽之谈,该说法中的“鲜卑”是带有污蔑性的他称,而不是鲜卑族的自称,诚如所言,这一称呼是不会转变为鲜卑人自称的,显然这一记述是不成立的。但是学界也有观点认为鲜卑族源自中原。李德山认为,鲜卑族源于上古时期活动在今山东西南地区的东夷族系内的一个强大支族邾娄族。邾娄族的一支大约在炎黄之战时就已经北迁,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炎黄之战后,炎帝系战败者被称为夷,属于炎帝系的邾娄人也被称为夷,又继续向北方的纵深地区迁徙,逐渐漫居于今东北西部、西伯利亚、内外蒙古及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后来发展为鲜卑族。[38]
“慕容”姓氏来自“步摇”的说法。史书记载,莫护跋率部迁入辽西以后,见燕代之地的汉人多戴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39]。今辽宁朝阳三燕时期的墓葬中常出金步摇,如北票房身晋墓、北燕冯素弗墓、朝阳县下田草沟晋墓等。[40]似乎史料记载与考古发掘可以相互佐证“步摇”说这一观点,因此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但有人提出,步摇无论是作为冠饰还是作为女子的发饰,都应是由中亚或西亚传入中国,但三燕时期作为汉文化因素的步摇冠确实流行于辽西。不论慕容氏的名称是否起源于步摇冠,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莫护跋部在迁入辽西地区以后,经历了由“秃头宴饮”到“敛发袭冠”的变化,证明鲜卑族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接受汉文化。这应是慕容鲜卑汉化历程的起点,也是慕容鲜卑在辽西地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慕容氏的名称真的是源自对“步摇”的音讹的话,那么慕容部名称的起源不能早至莫护跋率部进入辽西以前,即不早于曹魏初,而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可以上溯至汉灵帝时代。[41]这就与学界的另一个通说,认为檀石槐三部中的中部大人慕容就是指慕容部的首领相矛盾了。
关于“慕容”源自“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42]的说法。根据慕容鲜卑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初入辽西的慕容氏对汉文化的了解应该达不到如此程度,不大可能取如此深奥意义的汉字为自己的族名。上述说法显然是从慕容二字的汉字内涵立论,而“慕容”显然与其他少数民族部落名称一样,应出自对少数民族语词的汉语音译。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入手,认为鲜卑二字在汉语中古音为ba -zyang,其所标识的原单词不论出自蒙古语系、通古斯语族,还是出自突厥语族,其含义都应是“富”,是北方民族对君长的美称。[43]但这种说法目前在学界鲜有人赞同。
鲜卑人与乌桓人同出于东胡,风俗习惯自应相似,史载乌桓人的风俗,“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44]。其部落名称或者从后代的意义上说的姓氏,大体出自其部落著名的首领的名字。以此推之,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的名称当是其族称的来源。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慕容即见于史书记载率慕容部迁入辽西的莫护跋。[45]但从时间上看,莫护跋与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并不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说法恐怕是不能成立的。
慕容廆的曾祖莫护跋于曹魏初年率其诸部向东南移动,“莫护跋,魏初帅诸部落大人,自塞外入居辽西。从司马懿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王府(一作国)于棘城之北”[46]。入居辽西地区,始居于大僰城之北,“僰城当在今辽宁锦州市附近”,“‘大僰城之北’当指晋代昌黎郡北徼之地,即今阜新市附近”。[47]景初二年(238),莫护跋因协助司马懿平定公孙渊,被封为率义王,方才建国在大棘城之北(今辽宁阜新附近)。
公孙度由灵帝中平六年(189)时的玄菟郡小吏逐渐升为辽东太守,最后建立封建割据政权。公孙度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在占据辽西和辽东地区以后日渐强大。公孙度政权在其控制区域内,较好地解决了同东北各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使东北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随着势力的壮大,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使周边诸族归服。历经公孙康、公孙恭至公孙渊治时,公孙氏政权已雄踞东北半个世纪。强大的公孙氏政权成为曹魏统一北方的一大障碍,因此消灭公孙氏政权的战争势在必行。景初二年(238)六月,曹魏派老将司马懿为主帅,毌丘俭为副帅,率领兵将4万余人再度征讨辽东。《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48]。此役中,慕容廆的曾祖莫护跋曾协助司马懿、毌丘俭讨伐公孙渊,莫护跋还因军功被曹魏拜为“率义王”。
正始三年(242),毌丘俭征讨高句丽,慕容部首领木延随军出征。木延为莫护跋之子,关于莫护跋之死及木延如何取得首领之位,未有明确记载,不得而知。从木延成为慕容部新首领来看,正始三年(242),曹魏毌丘俭征讨高句丽时莫护跋已不在世,或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因而,从时间上推算,莫护跋应当不是檀石槐的中部大人“慕容”。
有学者认为“从莫护跋到曾孙吐谷浑、若洛廆兄弟,仅仅四代,便先后出现了各自立姓立宗活动。……是若洛廆以曾祖莫护跋之名为氏而立宗”[49],并认为以“慕容”为氏源自“莫护跋”之名,而起于慕容廆之时。
正始年间,莫护跋之子木延,跟随毌丘俭征高句丽有功,曹魏赐予其大都督、左贤王之号。木延之子涉归,因“全柳城之功”,被封鲜卑单于,并率部“迁邑于辽东北”[50],进一步向辽东中心地带靠近。马长寿认为,此“‘辽东之北’当在今彰武之北、边栅以外之地”[51]。虽然在涉归时期曾经叛晋,攻昌黎、辽西二郡,后被平州刺史鲜于婴讨破,但就整体而言,慕容部在进入辽西以后,与魏、晋等中原政权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臣服关系,未见有在“莫护跋”“木延”“涉归”名前冠以“慕容”字样。
“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过程中,部分统治者对其族属的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追溯其祖先为“有熊氏之苗裔”,还是高辛氏“帝喾”后裔,都将本民族视为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不是简单地寻祖探源,其“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是炎黄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在“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的诱惑下,中原地区自然成了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倘使慕容氏势力强大,占据中原,那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被视为回到其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无异于重返故土、叶落归根。“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通过这种“华夷共祖”的现象可以推测,东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已经是充分认同了“华”,且急欲摆脱自己“夷”的身份。这就促使“五胡”首当其冲地选择了在族属上去寻求与“华”之间的同源共祖。但这种说法显然不是信史,而是慕容氏与汉族接触以后对族源所做的一些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