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历程
本节主要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这是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形成阶段。以希腊共产党成立为起始点,社会主义运动正式登上希腊历史舞台。在这一时期,希共组织力量获得一定发展,政治影响初步形成,但受内外部因素尤其是独裁统治迫害的影响,希腊共产党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的政治社会形势
1918—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希腊现代政治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君主民主制一度被废除,共和国体制正式建立起来,但政治局势极其不稳,派系争夺激烈,军事政变多发,共和制与君主制反复交替,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美国历史学家弗拉维阿诺斯(Haris Vlavianos)将这一时期称为希腊民主体制的“国家分裂”期。从根本上看,政治动荡主要源于两股政治势力,即维尼泽洛斯(Eleftherios Venizelos)的自由党(共和派)与察尔扎里斯(Panayis Tsaldaris)的人民党(“反维尼泽洛斯”派或保王派)之间的争论和斗争。[1]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围绕希腊是否参战问题,二者间出现严重分歧。作为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中希腊领土版图扩张的缔造者,维尼泽洛斯主张加入协约国以应对土耳其的进攻,并进一步扩张其在小亚细亚和马其顿实现民族统一的野心。而领衔“反维尼泽洛斯”派的国王康斯坦丁一世则偏向德国,主张保持中立。虽然希腊最终加入协约国,但两派间的拉锯战深刻地影响着随后几十年间希腊政治的发展。
此后20年希腊的历史发展,见证了领土扩张、共和制建立、君主制复辟、军政府轮替的跌宕起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意等协约国利用战胜国地位,试图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19年5月,希腊军队占领小亚细亚的士卖那,诱发了土耳其民族革命。1920年3月,在英国指使下,希腊先后侵占布尔萨、色雷斯等地。1921年3月,希腊更是一路侵入土耳其腹地,甚至接近安卡拉。希腊的侵略遭到凯末尔领导的民族主义力量的激烈反抗。1921—1922年,希土两军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役,最终希腊战败,被迫撤出土耳其。
在希土战争期间及其后,希腊国内政局瞬息万变。1920年11月,维尼泽洛斯在全国大选中败北离任,一战中被迫退位的康斯坦丁一世重新复位。1922年希腊军队惨败后,希腊国内爆发军事政变,康斯坦丁一世二度退位,乔治二世即位,但在不到两年后也被迫退位。1924年,希腊国民会议决定废除君主民主制,建立共和国,史称希腊第二共和国(希腊第二共和国一直持续到1935年)。[2]1924—1928年,希腊共发生11次军事政变或革命,共和政府软弱不堪。1928—1932年,维尼泽洛斯再次当选总理。尽管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时间最长也最稳定的一届政府,但30年代初席卷而至的大萧条进一步加剧了希腊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加之德国、意大利和巴尔干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导致共和体制岌岌可危。1932年大选,察尔扎里斯领导的人民党获胜,自1922年后第一个保王党政府走马上任。1935年3月,维尼泽洛斯试图发动政变未遂。6月,人民党在大选中再次获得压倒性的胜利。随后,极端保王派宣布废除共和政体,恢复君主制。君主制的恢复,为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1936年4月,梅塔克萨斯(John Metaxas)将军出任总理,建立独裁政权,希腊进入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时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 希腊共产党的建立及早期发展
本节第二、三部分以及第二节的相关历史研究,主要参考John C.Loulis,The Greek Communist Party,1940-1944,London&Canberra,Croom Helm,1982; Haris Vlavianos,Greece,1941-1949:From Resistance to Civil War-The Strategy of the Greek Communist Part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 D.George Kousoulas,Revolution and Defeat-The Story of the Greek Communist Par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Peter J.Stavrakis,Moscow and Greek Communism:1944-1949,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在这种混乱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中,希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1918年11月5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代表希腊各社会主义组织和团体的一些工人、工联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在位于雅典的比雷埃弗斯旅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创建了“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SEKE)。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5月,“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全国委员会决定脱离“背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第二国际”,并为加入新的国际组织做准备。1920年4月,“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支持第三国际的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与会者同意在组织上融入第三国际,并接受国际的全部原则和决议。同时,会议还决定加入作为第三国际巴尔干分部的“巴尔干共产党联盟”(BCF)。
1924年,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依据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二十一条),“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更名为希腊共产党(共产国际希腊分部)。这次代表大会是希腊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希共与共产国际建立起紧密联系。共产国际代表不仅帮助希共制定相关政策,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任命希共领导人。此外,这次会议还对党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根本改革,首次建立了由3—5人组成的党的基层支部。1926年1月,在潘加洛斯(Andreas Pangalos)军政府统治下,希共历史上第一次被宣布为非法,诸多党的重要领导人被逮捕或流放。按照共产国际将合法工作与非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希共确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非法组织”形式。同时,希共也积极利用合法组织的形式进行群众宣传和鼓动工作。1926年8月,在潘加洛斯军政府被推翻后,希共很快恢复了合法地位。
1918—1931年,希腊共产党在希腊国内政治中并未能发挥重要作用。从选举结果看,1923年、1926年、1928年、1929年,希共的全国议会选举支持率分别为2.25%、3.6%、1.41%和1.7%。从党员人数看,到1931年时,希共仅拥有党员1500人。希腊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缘何未能获得更大影响力?综合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由希腊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一方面,彼时的希腊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并无多少吸引力。另一方面,占人口极少数的产业工人仍然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崇高使命和国际主义兴趣不高,更热衷于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和地位。而与此同时,希腊共产党受制于自身的理论观点,未能充分重视农民的革命潜力,没有积极在农民阶层中寻求支持者,从而造成了自身政治和组织的孤立。
第二,希腊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未能迎合当时民众的心理和诉求。在当时条件下,较之资产阶级政府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基础上的领土扩张野心、从土耳其人手中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等主张,希共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口号,难以捕获民众的更多关注。希共在工业无产阶级和劳动阶层中不能发起有效动员,多数工厂工人都被维尼泽洛斯的改良自由主义吸引,并投靠两个主要传统政党麾下。
第三,僵化地执行共产国际的纲领政策造成了党的孤立和被动。比如,1924年,希共支持共产国际建立“统一、独立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决议。而实际上,在希土战争后,有70万希腊难民已经定居希属马其顿,占该地人口的95%以上。希共的这一举措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应,尤其遭遇农民和战争难民的反对。
第四,希腊共产党本身一直面临领导层危机。在这一时期,希共经历了八任领导人更迭,而其中多数领导人最终都被开除出党。领导人的频繁更替,导致希共政治方向不断改变,削弱了其作为政治力量的有效性。
1931年,共产国际任命尼科斯·萨查利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担任希共总书记(1935年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终结了希共领导层的争论和危机。此后,希共的组织实力和选举支持率开始稳定增长。在党员数量方面,1933年和1934年,分别提升到4500人和6000人,而到1936年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之初,希共党员数已增至14000人(参见表1.1)。在1932年、1933年和1936年全国选举中,希共的支持率分别达到4.97%、4.64%和5.76%。
表1.1 1931—1944年希腊共产党党员数

资料来源:John C.Loulis,The Greek Communist Party,1940-1944,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m,1982,Introduction.
希共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与萨查利阿迪斯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在担任党的领袖期间,萨查利阿迪斯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无论在合法还是非法条件下都能够有效运作的强大党组织。希共在工作和居住地设立了最少由三人组成的大量新支部,同时为应对迫在眉睫的独裁统治危险,将一些业已存在的支部分解成诸多更富灵活性的小规模支部。其中每一支部都设置干事,较大支部设置办事处,负责对支部的领导。希共还将每一城镇的支部划分为辐射区,统一协调活动。在一些较大城市建立多个辐射区,比如雅典,共设立了十个辐射区。在此之上,各种地区性组织也依据地区分布建立起来。除此之外,希共还组建了众多外围组织,比如职业、难民、老兵、运动和地方俱乐部等。强大的组织存在,为希共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希共的一些政策转变也极大促进了党的成功。其中两个方面尤其具有关键意义:一是在“马其顿问题”上的策略转向。1934年,希共将“统一、独立的马其顿”口号调整为“承认(希属斯拉夫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和国家分立的权利”。1935年,则进一步代之以“希属马其顿各民族的平等权”。二是采取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政策。这一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的政策,加之“马其顿问题”上被卸去的“重担”,极大地推动了希共与其他民主力量的结盟,从而帮助希共摆脱了孤立状态,使其有可能抓住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削弱的历史机遇实现大发展。
此外,20世纪30年代由经济“大萧条”引发的希腊经济危机,以及作为其直接后果的高失业、高通胀、重赋税和政治不稳定,也成为促进希共大发展的驱动力。
这样,到1936年时,希共的支持率和政治实力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发展局面。然而,随着梅塔克萨斯独裁政权建立,希共被宣布为非法,一度呈现的上升态势戛然而止。
三 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下的希腊共产党
1936年1月希腊举行议会选举,出现了两个主要政党平分秋色的局面:其中自由党获得142个席位,人民党获得143个席位。在无任何政党赢得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斩获15个议席的希腊共产党重要性凸显,因为只有获得希共的支持,才有可能执政。为此,自由党秘密准备与希共磋商合作事宜。在获知此消息后,代表军方力量的国防部长帕帕戈斯(Alexander Papagos)将军宣称无法容忍一个依靠共产党选票的政府。由于担心发生政变,国王将其解职,任命拥护君主制度的一个小党领袖梅塔克萨斯取而代之。4月,梅塔克萨斯出任总理。他仿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创建民族青年团,取消政党和议会,宣布罢工和游行为非法,希腊进入了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时期。
希共是当时希腊国内唯一试图反抗独裁统治的政治力量。它一方面加强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合作,强化反梅塔克萨斯阵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罢工示威,呼吁提高工资、释放政治犯、撤回反劳工立法。但是,这些罢工抗议大都被残酷镇压。在1936年8月举行的一场总罢工中,成百上千的劳工运动领袖被逮捕或驱逐出境。与此同时,秘密警察的代理人渗透到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大量内部信息被泄露,党组织遭到巨大破坏。1936年9月,包括萨查利阿迪斯在内的诸多希共杰出领导人被逮捕。到1938年5月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局成员都遭到逮捕。1939年底,一些幸免于难的政治局成员组建了中央委员会(被称为旧中央委员会,OCC)。
曼尼阿达基斯(Konstantinos Maniadakis)针对希共采取的系列行动,加速了希共的分化与瓦解。曼尼阿达基斯是梅塔克萨斯独裁政府的公共安全事务部长,素有“希腊的希姆莱”之称。在其任期内,一直试图镇压并从组织上解构希腊共产党。他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法:一是让被捕的希共党员签署攻击党的意识形态的“悔过声明”,并将之公之于众。尽管这些“声明”中掺入了不少“水分”,因为在1936—1940年,共有约4.5万份“声明”被签署,远远超过了当时希共的党员数,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希共的精神士气。二是建立由其控制的共产党。通过签署“悔过声明”,曼尼阿达基斯在希共党内发现了一些“积极的合作者”。1940年初,在其操控下,希共成立了“临时执行机关”(TA),名义上由两名希共政治局成员领导,但实际上完全受曼尼阿达基斯指挥。这样,出现了两个希共中央委员会并存的局面。它们各自出版自己的党报《激进者报》,攻击指责对方是“叛变组织”,希共领导层陷入分裂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曼尼阿达基斯的诡计成功地骗过了身陷囹圄的希共领导人,导致希共多数党员相信“旧中央委员会”是独裁政府操纵建立的组织,是“叛徒”和“第五纵队”。直到1941年初,“临时执行机关”的真面目才大白天下。然而,中央领导层部分成员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独立组织”与“旧中央委员会”相抗衡。这些竞争性组织的存在,在希共党员中造成了认识混乱和怀疑情绪,使得希共处于瘫痪状态,不能对梅塔克萨斯独裁政府形成具有威胁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