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前言
新时期[1]文学批评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发生巨变的大语境下呈现出空前异彩纷呈的盛况,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激荡、最活跃的景观之一。它以其特有的形态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对于当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当代文学各种文体艺术的发展变革,以及在指导文艺创作、引导读者阅读和建构文艺理论乃至思想启蒙、谋划中国文化之未来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时期文学批评处于社会转型和新旧交替之际,显示着重大的转折和变化,可以说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变化最为深刻复杂的方面,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及时对它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呈现近三十年文学思想状况复杂性的历史面貌与走向,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语境。回顾新时期文学批评近三十年历程,可知文学批评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变化的复杂走向相表里,是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国人精神状态变迁的一个重要显影,因此,对新时期文学批评进行梳理与反思,也意味着对当代中国人精神历程的一次巡礼与检视,从中可透视转型时期当代人寻觅精神信仰的心路苦旅、文化焦灼和精神裂变,以及在各种言说中看到一个时代精神关怀的热点和深度。文学批评的变化牵扯到文化领域的诸多问题,蕴含着知识界思想资源、价值立场、批评方法的多元复杂、变化更迭等诸多问题,对于反思当代文学研究进展、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重新建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对新时期文学批评进行批评,也是批评自身建设的需要,回眸性的探讨正是为了引发前瞻性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都投入了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对文学批评进行总结、分析、探讨的笔谈、对话、争鸣和相关文章在各地报刊大量刊发,也有一些批评类的论著。纵观这些批评和研究,主要是总结文学批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回顾批评走过的道路,探寻文学批评的出路。有关新时期文学批评转型与走向的研究,虽然也有所涉及,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帮助,但还不够系统,而且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不可能把研究对象阐释穷尽,尤其是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这样复杂的研究对象,定然会留下更多的阐释空间。本书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重新确立一条新的叙述线索,主要从新时期文学批评转型与走向的角度切入,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括:第一,文学批评的形态:由整体走向分裂;第二,文学批评的格局:由三足鼎立走向多元分化;第三,文学批评的模式:由感性批评走向理性批评;第四,文学批评的视角:由审美批评的内视角转向文化批评的外视角;第五,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由弘扬现代性走向“重估”现代性;第六,文学批评的品格:由精英批评走向世俗化批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描述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概括。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丰富复杂,这种状况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穷尽的,所以,本书选择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维度的忽略和否定。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状况做出描述和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许多方面尚无先例可供借鉴,而且面对这段历史留下的众多资料,首先要进行广泛收集和集中概括的工作,既要关注纷繁芜杂的文学批评文本,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又要关注当前对文学批评进行研究的文本,以便随时了解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面对杂乱的批评资料,要赋予它们秩序化的特征,从中梳理出可见的线索和脉络,这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因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丰富性使得无论怎样梳理都不可避免顾此失彼,在笔者的笔下都会漏掉一些批评现象,免不了捉襟见肘。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概括都往往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程,是以“遗漏”为代价的。比如,当笔者试图赋予某个现象以秩序化特征时,就必然要有所取舍,很难保持杂乱无序的原生态;确立一条叙述线索之时,难免将另一些重要维度驱除视域之外,这是笔者深以为憾的。
注释
[1]本书所说的“新时期文学”是指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