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朱立元

傅其林教授的新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兴奋。作为其林博士后的指导教师,我了解他是一位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所以,一直关注着他学术上的新进展。本书关注的是国内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者抓住其中几个核心的理论问题,不局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苏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视野,而是在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中展现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新视野。我认为,这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哲学、政治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方面涌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彰显出较为特殊的问题意识、现实基础和个人兴趣,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中独树一帜。这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艺问题的思考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既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努力阐发、挖掘其经典文本深邃而博大的意义,又充分吸纳现代新型的知识形态,开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识视野,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本书较为深入地阐发了这种新的理论形态。作者抓住实践存在论、语言符号学、文艺样式三个核心问题,深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肌理,作了条分缕析的新阐释,颇有启发性。

首先作者阐发了立足于实践哲学新阐释的文艺实践存在论,显示了实践哲学与存在论、现象学碰撞、交融的矛盾与可能性,为人道主义实践美学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本人是国内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看到自己的想法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有某些相通之处,感到十分亲切,也坚定了我继续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信念。

其次,语言符号论一直是纠缠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问题。作者系统地论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重新汲取语言学与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建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学术创新,赋予符号交往与符号意义以新的维度、新的内涵。显而易见,这对符号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还在起步阶段,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这方面成果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第三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现代文艺样式,小说样式如何进行社会历史的把握,历史小说又是如何得以可能的,戏剧样式的基本特征与历史基础是什么,歌剧样式是否是一种合法的艺术,等等。这些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得到解决,能否得到解决,是考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以上诸问题提供了较为深刻的阐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样式理论的合法性基础。

本书的核心问题始终联系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尤其关注这种“新”与卢卡奇文艺理论的关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极大地受到卢卡奇的直接影响,也受到卢卡奇的直接指导和激励。卢卡奇曾经给予匈牙利新马克思主义的布达佩斯学派以很高的期望,甚至说是它呈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未来的迹象。不过,这种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不断超越卢卡奇的理论框架、问题领域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当代批判理论的特征,与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解之缘。故此,我以为,阅读此书不仅能够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新主张,而且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关切的当代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提供了解决中国马克思之文艺理论面对的困境与机遇问题的若干启示。

当然此书还有一些有待进一步辨析和思考的问题。比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存在论,我认为这与我提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别,我当然也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那里获得某些思想资源,但更多地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美学,而且很重视存在论在“Ontology”的意义上的阐释,而根据此书的论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更多关注此在分析。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其林教授10余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尤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力作。从2006年与其林认识,他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攻布达佩斯学派美学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持有浓厚之兴致,不懈追求,不言放弃,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2006年我主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的国际会议,其林邀请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之一阿格妮丝·赫勒教授与会,并进行了深度交流访谈,实属难得。本书可以说是其林有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第四部专著,之前他完成了《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思想研究》(2006,巴蜀书社)、《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2011,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商务印书馆)。本书的出版可以这样说,其林完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四部曲”。作为其林的老师和朋友,深表祝贺。

是为序。

2017年4月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