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殿试
沈志国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我当初奏请核查‘都料匠’账册,次日便遭人下毒。”
夜凉如水,梨花簌簌落在石案上。沈清荷与父亲对坐,一盏“蜡茶”在两人之间氤氲着热气,茶香清苦,混着庭院里瑞脑香的余韵。
“所以,爹爹,您怀疑是张方平下的毒?”
沈志国将茶盏搁在石桌上,指节轻轻敲击杯沿,发出细微的脆响。他抬眸望向女儿,眼底暗沉如墨。
“清荷,你可还记得,我中毒前一日,曾去过何处?”
沈清荷指尖微紧,低声道:“那日您奉诏入宫,查验水运仪象台的枢轮故障。”
沈志国颔首,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制小齿轮,置于桌面。月光下,齿轮边缘泛着冷光,齿槽处却有一道细微的刻痕。
“仪象台的故障是假,引我入局是真。”他嗓音沙哑,“枢轮第三齿的裂痕,是被人用酸蚀出来的。”
沈清荷瞳孔微缩,酸蚀铜器,是军器监的秘技。
“您怀疑军器监的人参与其中?”
沈志国冷笑:“不止。”
沈清荷恍然忆起方才与沈志国所谈:“贾黯?”
那位在立储之争中,与欧阳修针锋相对的御史中丞。
沈清荷呼吸微滞。贾黯背后,站着的是三司使张方平,而张方平当年,正是庆历新政的反对者之一。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我查铜料亏空。”沈志国声音极低,“而是怕我顺着铜料,查到他们私铸的钱币,最终牵出当年新政败落的真相。”
沈清荷听后,心中一紧,担忧道:“那爹爹,你……”
话音未落,沈志国淡然一笑:“无碍,此事也只是猜测,还需调查。你也不用太过担心,经此一事,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话虽如此,沈清荷依旧放心不下。父亲还是太过乐观了,朝堂之事本就如此,她也不好参与。
晚风习习,月光映照着石桌上那本的《嘉祐贡举条制》。沈清荷指尖划过纸页,视线停在“锁厅试”三字上。
沈志国抬眼看向女儿:“今岁科考在即,朝中为避‘权知贡举’人选,已争执半月。”
沈清荷执壶添茶,茶汤倾入盏中,水声泠泠:“可是因欧阳公与王珪之争?”
沈志国颔首:“欧阳修主张‘先策论后诗赋’,而王珪一党坚持沿袭旧制。”
他冷笑一声,“表面是科举改制之争,实则是为‘嘉祐立储’铺垫,若欧阳修主考,取中的必是拥护宗实的寒门士子。”
须臾,沈清荷这才忆起陆衡,今科锁厅试里应有陆衡。
夜风骤起,梨花纷落如雪。
沈志国拢了拢衣服,起身:“清荷,无需多想,夜深了,你舟车劳顿,早日歇息。”
沈清荷行礼后,便回房了。
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
陆衡倚靠在竹榻上,模样慵懒,手中持着一卷书,唇上念念有词。
陈子谦坐在竹椅上,轻摇着:“沈青不在,你可否习惯?”
“怎会?”
陆衡视线一直停留在书上,听着很敷衍,却也是实话。
陈子谦随手从案几拿了册书丢向他:“少来。看着沈姑娘温婉动人,你就没动过心思?”
陆衡神色一顿,手中的书立时放下,露出那张俊秀的脸:“你发现了?”
她是位小娘子。
“……”陈子谦气笑道:“相处了好些时日,真当我是傻子。”
陆衡继续看书:“也是。”
“过两日,我们就动身前往汴京,若有缘,兴许能见到她。”
……
汴京城里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行人如织,酒楼茶肆里坐满了高谈阔论的文人墨客,小贩吆喝着“状元糕”“及第粥”。
礼部贡院外,一众举子怀揣着梦想与抱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神色匆匆,脚步急切,行李还未来得及安置妥当,便迫不及待地赶来一探究竟;有的则神色沉稳,目光坚定,静静地站在一旁,仿佛在积蓄着力量。
陆衡来到汴京,他深感这座都城的宏伟与包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高中的决心。
殿试当日,天色微明,三百举子踏着御道青砖,经左掖门入宫。陆衡抬眸,见殿角鸱吻衔日,飞檐下铜铃轻响,恍如天音。忽听身后有人低语:“听闻今科策问题乃欧阳公亲拟。”
陆衡精心整理好衣冠,怀揣着忐忑与期待,步入了那庄严肃穆的宫殿。宫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陆衡在指定的位置上坐定,目光扫过周围同样紧张的考生,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宋仁宗赵祯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步入考场。他目光和蔼,扫视着台下的举子,眼中满是期许:“诸位皆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今日殿试,望尔等各抒己见,为我大宋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考题缓缓展开,第一道是诗赋,题目为《鸾刀诗》,意在考察举子们的文学功底与才情。
陆衡略一思索,脑海中便浮现出诸多意象,他提起笔,笔锋游走如龙,诗句一气呵成,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对国家的忠诚融入其中。
第二道是赋,以《民监赋》为题。陆衡深知这不仅是对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自己治国理念的一次展示。他引经据典,从历代兴衰中汲取教训,阐述了君主应以民为本,倾听百姓心声,方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紧接着,内侍展开黄绫,朗声宣读:“制策题问:王道之兴,何先?”
举子们伏案疾书。陆衡执狼毫蘸墨,腕底千钧:
“臣闻圣王之道,在辨忠邪。今铜官舞弊,仪象失准,岂非工蠹蚀国之初兆耶?”
最后一道是策论,《重巽申命论》。这道题最为关键,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需要举子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与策略。
陆衡回想起自己平日里对时政的关注与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自己对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加强边防等方面的建议,言辞恳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