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我与思贤是在2014年相识的。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为师徒已经很多年了。不过,我一直不太习惯他喊我“师父”。我了解自己,我并不是那种善为人师的人,也许是因为多少有一种对“责任”的惧怕。
我察觉到,思贤的发展瓶颈处于从执行摄影向摄影指导转型的节点上,这也是很多青年摄影师会面临的问题。我也越发意识到,自己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教给他。
尽管很多东西是需要逐步积累的,但时不我待,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我希望思贤能独立地、更多地与其他导演合作,尽快真正地独当一面,把每一部戏的摄影工作完成得体面。于是,我开始频繁地用书信的形式与他讨论摄影相关的问题。
我们的讨论涉及摄影艺术的诸多方面,比如,如何理解我们的眼睛?构图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理反应?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对什么敏感?甚至,我们会根据当天的拍摄情况,讨论什么才是最好的光感。有时候,讨论还会涉及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自然界的真实和镜头里的真实哪个更“真实”?总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除去技术层面的交流,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能通过自己拍摄的画面,让观看者确切地感受到画面背后站着一个有审美、有品位的摄影师。
书信中表达的都是我很个人化的观点,纯粹出于我个人的感受,绝非某种“标准”。我只是希望基于自己对思贤的了解,用我有限的经验对他的摄影工作给予一些帮助。我想,只要能激发有意思的思考,哪怕我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也可以被包容。
在此,我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与此同时,面对今天越来越“卷”的竞争环境,我想对像思贤这样的青年摄影师说,不要太过执着于“摄影”这件事,不要因此而委屈自己、扭曲自己,甚至放弃尊严。当制片人或者导演选择与你合作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的能力而非人情,这才是今天最大的现实。
如果你长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个时候,请一定跳出摄影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思考怎样能让自己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摄影可以是事业,也可以是爱好,但绝不能成为一个人放弃生活质量、放弃尊严的理由。(以我的经验来看,作为摄影指导,如果人到中年,工作期间月收入低于6位数,就需要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摄影方面具备天赋了。)
我曾让DeepSeek(深度求索)给年轻的摄影指导说两句,提一些建议,它的回答太精彩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记住,所有伟大的摄影指导都当过孙子,但没人能靠当孙子成为摄影指导。每次妥协时,记得偷偷留点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那是你将来翻身的火种。”
人生不是只有摄影这件事,体面的、有质量的生活才应该是年轻人的追求。
王小列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