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文成历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成建县:瑞安、青田、泰顺三县析置而来

文成县档案局原局长、《文成县志》主编 朱礼

我曾经担任文成县档案局局长兼县志办主任,主要在干县志编纂工作,退休之后还继续编撰县志,最后一部是《工会志》。我一直工作到八十二三岁,身体不允许了才真正退下来。

《文成县志》1983年开始编撰,根据上级的文件要求,每个县都要编。1983年成立县志编纂办公室,编第一轮县志,我当时从县府办秘书科科长岗位调过来,担任县志办主任。

那个时候全国都开展修志,文成这边考虑到我年纪大,经历过一些事,有点文化功底。我之前是文成中学的高中教师,教了20余年书,从代课教师开始,后来到黄坦中学工作,又在县里教了5年高中语文,那时候的环境很艰苦,两个班的语文仅有一个班主任,还有两个班是复习班。

《文成县志》里,第一章讲的是文成的建县历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成的变化,这些历史都要写上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人物,是一个综合性的资料。

一、民国时期建县,目的是便于地方管理

原来没有文成县,文成有部分是瑞安县的,有部分是青田县的,还有部分是泰顺县的。

民国时期,这一带地方的管理是鞭长莫及,国民党希望在这个地方成立一个县。当时青田的一任县长是泰顺人,他提议成立文成县,名字也是他提出来的。泰顺跟文成很近,另外,这次建县划进来泰顺三个乡,我原本也是泰顺人。

我家在泰顺时,叫两岸乡稽垟村,建县以后,把两岸乡还有泰顺的一部分划分到文成来,青田、瑞安这两个县比较多一点,南田那边都是青田的,峃口镇、珊溪镇都是瑞安县的。

文成县成立是1946年12月,谋划了有三年,那时候工作效率很高,画规划地图只画了一年多。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统计,区域划分,地图上都要画出来。1946年12月,经相关的一个机构批准后,挂牌成立文成县。

当时文成县规划多少万人,多少户,多少个乡,《文成县志》里都有记载。

当时从瑞安县大峃区划分了18个乡镇,从青田划分了9个,还有泰顺3个乡,人口是174 000多一点。

文成县成立的时候我8岁,我那时候还在山上放牛。我7岁时母亲去世了,我本来是住在大峃的,母亲死了以后,就到老家去放牛了,回到了两岸乡稽垟村,当时我外婆外公在这里。

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妹,我先被带回外婆家。我读小学的时候,文成解放了。

二、在县政府驻地争论过程中,文成解放了

当时县政府的驻地争论很大,南田、黄坦都属于青田,青田那边说放黄坦,瑞安这边所属的大峃、峃口,说要放大峃,大峃跟黄坦在争。泰顺只有三个乡没争,当时争来争去不好看。那时留的档案很多,档案都还留在这里。当时我刚刚当文成县档案局局长,叫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帮我查出来,把文成的这些档案都理了出来。

当时主张把县政府设在黄坦的人,说黄坦条件好,地盘大,人口也不错,水路也有,从飞云江上来很近;还有主张放大峃的,说是这最大的一个城镇,店铺比较多,当时的政治、经济是以这里为中心的,他们要设在这里。几方争论,最后定下来放黄坦。

大峃这派人又不服了,黄坦成立大会在第二年(1947年)7月1日举行。大峃在小礼堂开成立大会,我们也在文成县开成立大会。这个也很有趣,两方争论很激烈。

那时候没有县委书记,只有县长。文成县成立前后正好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原来的有些资料记载,文成县成立是在1946年12月,政务院批准成立,现在就用这个时间了。

文成县解放那会,开始的时候想把县名都改掉。大峃县城1948年5月就解放了。共产党开始执政了,又要选新的县政府所在地了,就在大峃了,没有争议直接在大峃了。

当时文成是党组织活动的中心位置,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地下县”,原来这里是温州的一个党组织,温州的党组织活动受挫后,就从陶山这边延伸到了文成。所以说,文成在解放前,属于边缘地带,给了共产党很大的活动范围。

党组织原先没有固定地方,觉得我们文成地势比较适合隐蔽,就在南田、西坑、林场等不同地方隐蔽了下来。

1948年,我对这段经历印象模糊了,那时候我在稽垟。只记得当时土匪很多,后来解放军过来,才镇压了下去。

三、文成县区划调整频繁,跟着全国搞人民公社、土地改革

1948年5月文成解放后,区划以民国时期建县为基础,做了很多调整,有时候一年调两次,所以给写县志带来不少麻烦。一下子一个乡改为几个乡,一下子把它变成生产队、人民公社,大范围虽没有变,但内部变来变去很频繁,再加上珊溪水库移民,变化就更多了。

新的文成县政府的沿革,主要就是跟着全国的各种运动展开,镇压反革命,剿匪,建立人民公社,土地改革,等等,跟全国的脚步,全国怎么搞,我们这里也怎么搞,一条线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土地改革。那时候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把地主的田地分给老百姓,斗地主、分田地的劲头足,我虽然还小,也参加了。

我是下中农。我们家有分到田地,有分到农具。那时候我是儿童团,也参加站岗放哨,背红缨枪。再一个就是人民公社声势很大,不过,后来搞大锅饭没有东西吃,三年困难时期至今还记忆深刻。那时候我已经读高中了,1958年在文成中学,三年困难时期加上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有些人的脚都肿起来了,我那个村里好多人没东西吃,靠喝水、吃草根维持生命,山上东西找遍了,挖光了。

后来搞得比较好的是兴修水利,每个村都有水塘,大的水塘、小的水塘,后来文成造水电站。当时水电泰顺第一,文成第二,我的家乡西坑到飞云江这么一段,就有6个水电站,水电发展很快。

工业方面文成比较薄弱,不过当时也办得比较热闹,到处办厂。有一个铜矿厂比较大,在60年代的当时算比较成功的。文成还有铀矿,我们村当时也搞个铀矿,就是开采造原子弹的铀。还有花岗岩厂,都是比较好的小工厂。另外农业方面也发展比较快,比如养殖业,养猪、羊、牛、鸡、兔很多。还有就是种水果,橘子当时卖不完,太多了,卖不出去烂掉了。

那时候已经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了,养殖业、种植业得到了发展,是村集体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搞扶贫,我们村子扶贫搞得也比较好。从此以后,人民生活变化很大。我小时候没得吃,穿得破破烂烂,没有穿过新衣服。我放牛时候,就把衣服放到大石头上晒一下,再穿起来,没有新衣服,都是我叔我哥穿过的给我穿。吃的方面,每年谷子收成时有个尝新饭,把谷子弄下来,用磨磨成米,烧起来给大家分一点点吃。那时候生活很苦的,跳蚤很多。晚上点菜油灯,没有电灯,我在黄坦教书时还没电灯,用煤油灯,每个学生一盏煤油灯带过来,好一点的用那种十字灯,现在想想,那时候生活确实太苦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田地分来了,农具分来了,牛分来了。

我的第一件毛线衣,是我姐姐给我买一磅毛线织的,但一磅毛线织不起来,很薄,只能拉开来才可以穿,但我对这件衣服印象很深刻。读初中的时候,我才有了第一件真正意义上自己的衣服,就是新的毛线衣。过去的都是我姐姐、我小叔叔穿过的,小叔叔今年95岁了,我85岁。我二叔是101岁去世的,他带我去过瑞安,那是我第一次撑船去的,很高兴,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码头,街上很繁荣,人来人往的景象从来都没看过。

那时候十几岁,读高中,是第一次到瑞安去会演,也是第一次吃到海鲜。过去我们这里都是吃鱼扣这些干货,鲜的都没有。后来一次在温州开通讯员会议才又吃到了海鲜,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就是报社里边的通讯员,当时是《浙南日报》,现在是《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