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辗转敲诗无限意
——读郝秀普《三馀漫吟》
姚崇实
多年以来,经常读到郝秀普的诗词,其生动的形象、丰厚的意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年前,郝秀普出版了《四时佳兴》,我给他写了一篇序言。今年三月,他又发来《三馀漫吟》的书稿。这部诗词集收录他2013年以来的作品,品读之后,我仍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郝秀普是一位老作者,多年以来,在《中华诗词》《诗刊》《诗选刊》等众多刊物及《河北诗人作品精选》《天籁之音》《唤醒心中的诗意》等多种诗集发表大量诗词作品,对诗词创作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的追求。他决不随波逐流,决不受不良风气影响,这使他的创作一直遵循文学创作的正确轨道,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文学作品应有的品格。
这部《三馀漫吟》,有四点令我特别赞赏。
一、“诗缘情而绮靡”——感情真挚
文学是审美,而审美离不开形象和感情。所以,文学必然以形象表现感情,必然都是感情的表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理论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二十世纪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当然,文学也要表现思想,因为感情和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因其体裁特点,则重在表现感情,绝大多数作品都属于抒情文学,即使是叙事,也具有比一般叙事文学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汉代《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诗和音乐、舞蹈一样,都是感情的表现。这一点,历代诗论都作了强调。晋代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宋代文天祥《罗主簿一鄂诗序》说:“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元代刘将孙《九皋诗集序》说:“夫诗者,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诗以性情为主,《三百篇》亦只是性情。”清代钱谦益《陆敕先诗稿序》说:“诗者,情之发于声音者也。”可见,中国历代诗论都认为诗是感情的表现。南朝钟嵘《诗品》、明朝李贽《杂说》都具体描绘了感情在生活中的蓄积、在文学中的抒发。可以说,诗是人类感情的宣泄和表现,是人类感情开出的绚丽花朵。所以,诗要有真挚的感情,要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讲这个道理。诗有真情实感,才能神充气足,才能激发想象,才能意象纷呈,才能文采飞扬。
郝秀普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人民、家乡、亲人、朋友、同事的深切感情,这些感情都是源于心底,十分真挚的。《鹧鸪天·新春颂》:“天地开元又一春,九州景色焕然新。江山稳固波涛急,家国和谐雨露频。 安众庶,遏时瘟。东风浩荡满乾坤。把觞欲问来年事,岭上梅花笑启唇。”这首词歌颂了祖国的“江山稳固”“家国和谐”,抒发了对祖国美好前景的企盼,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无题》:“职小官卑意界深,瘟神肆虐久沉吟。由来疾病民人苦,自古清平狡吏侵。鹏鸟犹怀天气魄,匹夫尚有海胸襟。并非饱暖生闲事,亿兆黎元在本心。”此诗表现了对疫情的忧虑、对人民的关切、对狡吏的痛恨,从多方面表现了对人民的热爱。《大美滦平》:“生态滦平实可夸,风光旖旎美如花。长城独秀金山岭,华北称雄白草洼。御路一条连紫塞,潮河两岸看蒹葭。三千阡陌京畿地,十万参差百姓家。”此诗歌颂了家乡的美好风光,气势恢宏,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蝶恋花·元旦喜见长孙女》:“麟送玉书生命小。亲赴安阳,看我心中宝。曾问何时满怀抱,如今掌上明珠耀。 世上唯吾孙女好。一阙清啼,仙乐梁间绕。最是明眸长带笑,迎来天地春光俏。”这首词以夸张手法描写了孙女的可爱,表现了对亲人的热爱。《鹧鸪天·赠友履新》:“任重休言力不禁,也依旧例送官箴。为人应戒浮华气,从政须怀廉洁心。 微谢馈,善辞金。清风不著愧当今。求治莫急功劳满,且弄悠悠单父琴。”这首词描写了对朋友从政的劝诫,态度十分诚恳。《题“清风杯”赠诸同仁》:“倡廉反腐是鸿猷,自古清风遍九州。太守得鱼悬陋室,莱公无地起高楼。于谦秉正万民赞,杨震拒金千载讴。历代先贤洪范在,吾侪今日复何求?”此诗推崇“倡廉反腐”、歌颂“历代先贤”,与同事对话如好友谈心一样倾诉肺腑。郝秀普面对祖国、人民、家乡、亲人、朋友、同事时,感情是真挚的;面对自己时,也是真挚的。《鹧鸪天·内心絮语》:“履地如冰又一年,言行收束赛参禅。应知胥吏称公仆,须学先贤愧俸钱。 忙睁眼,慢开言。情商到处少忧烦。人生练达观青史,敬畏长存心自安。”这首词如实描写了自己在官场中的难堪感受和应对之法,没有掩饰。值得赞赏的是,诗人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定位为“公仆”,谋事、干事、服务人民、不愧先贤的意蕴隐含其中。这一点,是本词的亮眼之处,也是本词的主旨所在。可以看出,郝秀普的诗词都是真情实感的表现,这种真实感使读者乐于接受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二、“诗未尝不本理以纬夫情”——意蕴丰厚
文学是人类以审美形式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文学必然表现人类对世界的感受、体验、思考、判断。这决定文学也要表现思想。前面说过,文学要审美,必然要表现感情,而感情总是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很多时候是以思想为基础的,这也决定文学必然要表现思想。清代邹祗谟《与陆荩思》一文说:“作诗之法,情胜于理;作文之法,理胜于情。乃诗未尝不本理以纬夫情,文未尝不因情以宜乎理,情理并至,此盖诗与文所不能外也。”当然,文学表现的思想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的,很多时候是包含在感情之中的。诗,一般说来是以抒情为主,但也包含着思想。思想是否独到、深刻、丰富,决定着文学作品价值的大小,对文学作品的高低优劣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独到、深刻、丰富的思想,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人生的哲理,能够帮助读者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历史、人生,既有审美作用,又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一书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人 “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篇作品都是这样。因为,由于体裁、题材等的不同,有的作品侧重于认识作用,有的作品侧重于教育作用,有的作品侧重于审美作用。我们不能强求一致。诗,因其体裁特点的限制,很多作品都是侧重于审美作用。但这不妨碍有很多诗作仍然具有独到、深刻、丰富的思想,意蕴丰厚。这样的诗,其价值显然要大于一般的诗。
郝秀普的诗词表达了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体验、感悟、认识、评价,揭示了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很多作品都富有哲理。《山行有句》:“莫言紫塞东风晚,桃李开时即是春。”《咏火鹤》:“举世焉能人尽识,和衷必是道相同。”《捣练子·偶思》:“自古人嫌廉颇老,至今谁爱夕阳红。”《鹧鸪天·垂钓》:“纶丝今古垂依旧,未遇知音总是孤!”《秋日遐思》:“旁观也识渔鱼乐,何必殷勤把钓竿!”《鹧鸪天·入村走访》:“由来百姓邦之本,千尺乔松不忘根。”《摊破浣溪沙·悯黄花》:“漫道黄花俱耐冷,须怜隐士不逢时。”《鹧鸪天·读网友诗偶得》:“草根也是春颜色,璞石原为玉祖宗。”《游大冰沟步田老师诗韵》:“宇宙人生真有限,须弥芥子妙无涯。”《己亥中秋致子建》:“人生但有精神在,直上青云第一楼。”《望远》:“人生得失元无主,事业兴衰迹可寻。”《漫思》:“小城有水生灵气,大道无形寓太音。”《读<赤壁赋>》:“宰相只能皇帝赏,开心还要自家寻。”《浣溪沙·成长》:“成长犹如水出山,一峰放过一峰拦。”《鹧鸪天·可可里海》:“人间多少生生恋,只在相逢初见时。”这些句子,如黑夜里的颗颗明星,如寒冬里的点点红梅,引人注目,令人倾心。又如玉醴入唇,满口生香;格言入耳,悠然心会。丰厚的意蕴引人思索,令人醒悟,使作品具有启发教育意义。与时下那些辞藻华美、格律精致而内容空虚平庸的游戏之作有天壤之别。
三、“盖写其形,必传其神”——描写传神
所谓传神,是指文学作品能够描绘出人或物的神情、神态、精神、神韵,给读者以生动逼真的印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文学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艺术形象必须生动逼真,必须充满生气和活力,必须传达出人或物的神态、精神、神韵,这样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感情,形成美感。形象不能传神,就会干瘪、枯燥、乏味。中国古典美学特别重视传神,历代书画理论、散文理论、小说理论、诗歌理论,都有大量关于传神的论述。南朝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说:“盖写其形,必传其神。”明代彭辂《诗集自序》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说:“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当然,神离不开形,无形就无神,因为神蕴含在形之中,形表现着神。在艺术创作中,神都是通过形传达出来的。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说:“两间生物之妙,正以神形合一,得神于形,而形无非神者。”清代刘熙载《艺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郝秀普的诗善于以形传神。《七律·正月夜陪侍老父(新韵)》:“无端静夜起身听,疑是呻吟老父声。或许寒风窗外进,莫非往事梦中萦。察颜辨色神灵注,掖被拉帘动作轻。半宿三番频探视,虔心服侍盼安宁。”此诗描写作者夜里陪侍老父的情景。首联写作者在寂静的夜里,总是好像听见老父有呻吟声,于是起身细听,但其实什么声音都没有。“无端”“疑是”几字把作者特别关注老父、时刻关注老父以致精神过敏的心理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颈联描写作者察看、服侍老父的情景。作者全神贯注地察看老父的神色,倾听老父的呼吸,为老父轻轻地掖被、掩帘,生怕惊动老父。这两句把作者的全神贯注、精细入微、小心翼翼都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这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作者当时的动作、表情,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七律·明月颂》:“好个玲珑皎洁身,穿云破雾不沾尘。一从海底腾腾起,便向人间细细巡。长夜依然暗前路,清辉岂吝照斯民。独悬莫道孤高甚,白日青天是所亲。”此诗以月喻人,歌颂美好品格,颔联尤其传神。“腾腾”二字把月亮快速升起、英才忽然伸展的情景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细细”二字把月亮慢慢前行、英才细细巡察的情景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秀普诗中,传神的句子很多。如《七律·因世而感赋草帽》:“口衔天宪手持敕,虎壮狐威鼠化狻。”《七律·记梦》:“世间呓语频充耳,墙上芦花乱点头。”《七律·辛丑正月杂感》:“惜春反恐春花早,怀旧还嫌旧事稠。”《偶得》:“回头已是千帆尽,掌上金戈对日挥。”《鹧鸪天·立夏》:“镇日忙忙冗务中,抬头不见百花红。”传神使艺术形象变得更加生动逼真,从而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易受到感染,产生感情,形成美感。
文学作品的描写要想传神,必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准确的语言。写人、绘景、状物、叙事都是如此。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说:“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着水面为沤,鱼常一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郝秀普的诗能够使用精练的语言,三言两语甚至几个字就达到传神的效果,也在于他能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准确的语言。如《七绝·戏题某饭店卧牛之塑像》:“弃置堂阶暗自哀,仰头喷鼻企人来。不知食客缘何少,老板门前望几回。”此诗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十分传神,活灵活现,这显然与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语言准确分不开。
四、“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意境深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其思想内涵来源于先秦时代的老子哲学和六朝时期的佛教哲学,其词语概念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理论,开始用于书法、绘画领域,后来用于文学领域。所谓意境,即意与境的融合,意藏于境,以境显意。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意境就是用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思,就是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创造出蕴含、象征、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并使读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联想、想象,领悟出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获得作品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景。显然,意境符合文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规律,使诗歌含蓄蕴藉,容易激发读者的体味、思索、联想、想象,从而看到象外之景,悟出言外之意,产生诗的神韵、味道。中国古代诗论特别重视神韵、滋味,所谓神韵、滋味就是象外之景、言外之意,是意境的精髓,所以有人把意境直接称为神韵。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推崇意境。明人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晚清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近人钱锺书《谈艺录》说:“‘神韵乃诗中最高境界’,余亦谓然。”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意境也是对诗的最高要求。所以,考察一位诗人的创作,不能回避是否有意境的问题。作品是否有意境,是判断诗人创作高低优劣的基本标准,是诗歌作品艺术标准的首要标准。
郝秀普的诗词是有意境的。《七绝·瘦马》:“独驾盐车万里行,未逢伯乐不嘶鸣。镂心砺骨何妨瘦,天下肥时意始平。”此诗写马的孤独、艰辛、忍耐、等待,写马不怕自己瘦,只愿天下肥,表现了对“瘦马”的同情和赞美。这里显然是以马喻人,使读者联想起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志向高远、忍辱负重、胸怀天下的人,并为之不平。读者的联想扩大了作品的艺术空间,产生了无限的象外之景和言外之意。《七绝·夜晚偶拾》:“年少曾经胆气豪,敢夸百载不弯腰。而今最爱春山上,一任桃红又李娇。”此诗写作者思想的变化。第一句直说年轻时胆气豪壮;第二句则以动作写心理,具体表现年轻的豪壮;第三句表面写诗人最爱流连于春山之上,实际表明诗人已经放弃了年轻时的追求;第四句表面写诗人任凭桃谢李开,实际表现诗人的淡泊和超脱。除第一句外,作者均不直说,都以行为、景物即形象表达深层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貌似轻松,实则深沉;貌似简单,实则复杂。使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品味、思索看到作品的象外之景,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诗人经过了怎样的人生磨砺才形成这样的思想变化呢?其中关联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无限的。显然,意境的生成依赖于意藏于境,以境显意,依赖于形象思维,依赖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依赖于比兴,只有这样,才能含蓄蕴藉,以小见大,引人联想、想象、品味、思索,从而获得象外之景和言外之意。
上面四点说明,郝秀普的诗词创作严格遵循文学创作和诗歌创作的独特规律,所以能产生大量的好作品。
此外,郝秀普的诗词题材丰富,贴近现实,语言精练,手法多样,格律严谨,风格工稳,这些也是应该肯定的。
郝秀普《七律·梦中吟记》有句云:“辗转敲诗无限意。”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一定会推敲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表达出更深更广的人生之意!
2022年4月29日
(姚崇实,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承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河北省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