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林妹妹 贾宝玉 宝姐姐

与杨锦书道别,赵风华取了自行车,送龚雪回家。

来火车站的路上,两个人有说有笑,现在回程,好像都没有了说话的兴致。

路过人民公园的时候,赵风华突然开口说道:“雪姐,咱们去公园里走一走,消消食吧。”

“好呀。”龚雪也不想这么快回家,她父母上班妹妹上学,现在回家也只有她一个人,再则说就算没有赵风华,她平常吃完饭,也会来人民公园,或者去外滩散步消食。

把自行车停在公园门口,赵风华去买了两瓶汽水,还给龚雪要了一根吸管,一起进了公园。

赵风华对人民公园不陌生,上辈子退休之后经常来这里参加老年活动;龚雪家就住在附近,经常来遛弯儿散步,就更熟悉了。

两个人也没有什么目的,随意走着。

赵风华先打破两个人之间的沉默,问道:“雪姐,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打算?什么打算?”龚雪反问道。

“你的短期目标,应该就是调到沪影厂,这个目标完成之后呢?就在沪影厂做一辈子演员?”

“应该是吧!我其实挺喜欢做演员的,因为能在拍戏的时候,体验另一种人生,让生活永远都有未知。”

“这是工作上的期望,生活中呢?”

“生活中什么?”

“人生不能全都是工作吧,也得有个人生活,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许?”

“嗯......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不擅长计划得太长远,总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生活嘛,应该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那我问得具体一点,你总得结婚吧,对结婚对象有什么要求?”两个人逛到后来人民公园最著名的相亲角,这里此时还没有被成百上千的征婚启事占据。

随着百万知青回城,沪海除了面临巨大的工作岗位缺口,这一百万人的适婚青年,也对正常的婚恋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

赵风华和龚雪的午饭吃得比较早,现在才十二点来钟,又是个工作日,人民公园里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应该没什么人。

但是,赵风华和龚雪一路走来,却碰到了不少和他们年纪差不多,结伴而行的男男女女。

工作对返城知青来说,肯定是头等大事,但是婚姻问题,同样是人生大事。

上辈子的赵风华,这个时候工作还没有稳定,婚恋价值不高,所以父母暂时没有催着他谈对象结婚,直到编制问题解决,才把结婚提上日程。

现在的赵风华,虽然编制问题暂时没有解决,但是境遇已经和上辈子有了天壤之别,已经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

已经拥有了独立能力的赵风华,早就下定决心,恋爱结婚的事情不让父母插手,并且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所以谈丹琴虽然已经接到了不少亲朋好友想要给赵风华介绍对象的好意,却顶住了压力,选择遵从儿子的意见。

当然了,也是那些想要介绍给赵风华的对象,暂时还没有出现让谈丹琴满意动心的。

自家小儿子虽然暂时还只是个临时工,却是已经在《人民文学》、《收获》等顶级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的作家;工作岗位也从后勤仓库调到了文学部编辑室,成为厂里重点培养的新人编剧;还写了两首脍炙人口,已经传唱全国的好歌;又在剧组中担任了署名编剧,还演了男主角。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优秀”两个字来形容,配得上“惊才绝艳”四字。

更不用说长相了。

上辈子的赵风华,仅仅以沪影厂道具师的身份,能够娶到一位高干家庭出身的女孩,属实是高攀。

现在嘛,像他上辈子的前妻那样的女孩,已经不会再让谈丹琴有高攀的感觉。

自家小儿子前途光明,谈丹琴也觉得腰杆子硬挺了许多。

24岁的赵风华,已经开始面临婚恋压力,比他大三岁,已经27岁的龚雪,更不用说。

这个时候国家虽然提倡晚婚晚育,有不少因为下乡或者其他原因,耽误了正常婚恋时间,像龚雪这个年纪还没有恋爱结婚的人,但是他们身上的压力要更大。

因为不仅有自身、家人的压力,还有社会层面的压力。

打光棍在四十年后,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但是仍然属于社会共识中迫不得已的选择。

现在“打光棍”三个字,更是等同于一种“人生污点”。

龚雪是因为目前工作的地方远离家人亲朋,才暂时没有体验到催婚的压力,不过在总政话剧团,她其实也已经上了工会大姐介绍对象解决婚恋问题的重点名单,只是她想要调回沪海,不想被婚恋问题绊住脚,才一直推脱。

此时听赵风华提及这个问题,摇头说道:“这个问题我暂时也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要看缘分吧。”

龚雪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赵风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转移话题道:“对了,雪姐,我的那篇发表在《收获》上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你看过了吧?”

“看过呀,写得真好!”

“谢谢夸奖,我问这个不是求夸奖,我已经把它改编成了剧本,发表在厂里的《电影新作》上,回头我给你拿一本,你回去好好看一下剧本,这个剧本如果能被厂里立项拍摄,我想请你演男主角牛宏的姐姐牛华,戏份不算多,你可不要嫌弃。”

“怎么会呢?我回去就再看几遍小说,剧本我也会好好读,把人物理解透彻。”龚雪承诺道。

“你虽然答应了演这部戏,要是有其他剧组找你演更重要的角色,你可以去演,可得提前通知我一声,不要我这边准备好了,你却没有档期。”

“放心吧,我既然答应了你,就绝对不会再接受其他剧组的邀请,不管角色重不重要。”

赵风华见龚雪聊起工作,态度和语气都要轻松很多,便不再东拉西扯,专注于谈工作,把《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牛华这个角色的创作意图、人物特点掰碎了讲给她听。

龚雪听得很认真,不时反问一些疑惑,提前进入到角色的准备状态。

两个人在一个凉亭里坐下,花了两个小时把这个新角色的情况聊了个大概,才收住话头。

“你回到团里之后,要是对人物还有什么疑惑,可以给我写信,要是着急,可以给我们办公室打电话。”赵风华叮嘱了一声。

“知道了。”龚雪点头,沉吟了一下,说道:“快到下午上班时间了,你还要回厂里上班吧?”

“是啊,张团长把给你订火车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办好了事要去给她说一声,另外还要把票钱去财务部核销掉。”

“那咱们走吧,已经耽误你大半天的时间了,不能再影响你下午的工作。”

“好吧。”赵风华其实想说,自己手头没有工作,文学部编辑室也不要求坐班,下午可以不去上班,但是终究没有违拗龚雪的意思。

两个人出了公园,赵风华把两个汽水瓶退了,推起车子,说道:“雪姐,我送你回去。”

“不......”龚雪刚想拒绝,这里离她家不远了,她可以走着回去,但是心思一转,收住了话头,转而说道:“好吧。”

踮脚坐上赵风华的自行车后座,双手仍然抓着后座横梁,和赵风华继续保持着安全的社交距离。

赵风华瞪着脚踏,没骑出多远,就拐进龚雪家住的弄堂,远远看到龚雪家的院子门口,停着一辆自行车。

赵风华在院门口停下车,看了一眼那辆略显老旧的女式自行车,心中突然一凛,抬头就看到殷婷如从院子里走出来。

“你怎么在这里?”

“你怎么在这里?”

这句话赵风华和殷婷如都没有问出口,不过交汇的眼神中却很明显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婷如,你来了?什么时候到的?”龚雪看到殷婷如,心头也是微微一颤,但这里是她家的院子门口,她是地主,必须要开这个口。

“雪姐,我来找你玩,刚到,没想到他也来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殷婷如皱了下鼻子。

“哎哟,你这是把自己当成林妹妹了?”赵风华强作镇定,开口笑道。

“我不是林妹妹,你也不是贾宝玉,雪姐更不是宝姐姐。”殷婷如冷声说道。

“行了,你俩都少说两句,小赵今天来是厂里安排他给我订回去的火车票,婷如,你工作的事情怎么样了?”龚雪打断了他俩的针锋相对。

“雪姐,我今天来就是要告诉你这个好消息,我已经拿到派遣证,昨天刚去演员剧团报道,已经办好了入职,张团长体谅我刚拍完戏,让我多休息几天,7月1日正式上班。”

“是嘛?太好了!”龚雪拉起殷婷如的手,由衷地为她高兴,眼神中也有一丝羡慕。

不过,她的情况确实要比殷婷如复杂很多,殷婷如是应届毕业生,国家本来就包分配工作,沪影演员剧团主动要人,从教育部门截胡,比较好协调。

龚雪是军籍,总政话剧团又远在京城,与沪海隔着千山万水,和沪影厂又是两个系统,想要调过来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