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本书主要研究问题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式,引导大量人口进入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放,人口在国境内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增强。当前,中国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由两支重要力量共同决定。第一支力量是经济力量,包括城市的集聚效应和阻塞成本:集聚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吸引人口和经济资源进入城市,阻塞成本造成的负外部性促使人口和经济资源离开城市。第二支力量是行政力量: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各种政策吸引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市,以期通过人口集聚实现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除了对人口和劳动力进行竞争外,地方政府还对经济资源展开长期竞争。为了考察上述两支力量在整体上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本书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问题一):我国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布呈现何种状态,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从章节1.1所述的现象一和现象二可以看出,理论与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创新活动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都表现出在城市集中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金融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金融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已广泛铺开,各职能部门、经济主体也在探索最合适的发展道路。在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贡献者的背景下,本书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问题二):对于我国城市而言,科技创新和金融集聚是否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从章节1.1所述的现象一、现象二和现象三可知,城市是最重要的创新发源地和金融资源承载者。目前我国已有78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并且其中的33座同时提出建设国际级、国家级或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中心城市和创新城市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既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创新中心,例如伦敦、纽约、旧金山—湾区、东京和新加坡等,并且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据此,本书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问题三):在我国城市内部,科技创新与金融集聚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与省、区域和国家等更为宏观的研究对象相比,城市具有其独特性。如果将所有城市视为一个系统,那么该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城市层级结构的存在。城市层级结构可以理解为将城市按照人口或经济规模进行排序,拥有更多人口、更大经济规模的城市处于层级结构的高处,反之则处于层级结构的低处。位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驱动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型城市往往拥有更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更高的技术水平、更丰富的人口和资源禀赋,因此在进行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时更具优势。据此,本书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问题四):不同层级的城市如何采取差异化策略、利用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书的研究与论述将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