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1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渊老师几年前和我聊到,说想写一本面向孩子的、介绍生物底层思维的科普图书。现在,和老师完成了书稿,我读后,认为应该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
有些人觉得科学研究高深莫测,但其实科学研究是有规律的。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基于科学问题,不同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假设,于是科学家们设计各种实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数据比对、分析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假设。“问题—假设—设计—结果—结论”这五个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渊老师在本书里将这五个环节讲得很清楚。
但研究者完成了实验、发表了论文,并不代表这名研究者就是可以独立领导实验室的科学家。那怎么判断一个研究者是否可以独立领导实验室呢?我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方面的研究工作,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掌握技术、能做实验的人只是技术员,真正的科学家是具备一套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他们知道如何从自然现象中凝练出一个科学问题,如何合理地拆解一个科学问题,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思考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严谨地论证一个科学问题,如何客观、系统地分析、研究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科学结论。这些是科学家在不经意间运用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因果推理法、类比推理法等思维方式的结果,这些方法就体现了科学思维。”
然而,并非人人都会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学生接受生物学的科研训练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接受过生物学科研训练的学生不管将来从事哪个行业,都能拥有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视角—生物学视角。本书中提炼的“结构功能观”“进化适应观”等生物学观念,我认为就是对生物学视角很好的总结。这种视角非常有用。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在某个企业做高管。有一次,他所在的企业运行出了点问题,其他人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但是效果不好。我的学生从生物学“结构决定功能”的视角出发,认为要调整组织架构从而优化功能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调整架构后,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公司运行效率也比之前更高了。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到方法论,再到世界观,在底层逻辑上探讨生命科学的本质,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我希望更多的生物相关学科老师能看到此书。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学科的思维方式。我也希望更多热爱生物学的读者能看到此书,这样,在理解生物学的时候,就能拨开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直达学科本质,对生物学有更深的领悟。

中国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