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宋代巴蜀孝经学研究
《孝经》是儒家重要经典,先秦时期即成书并得到传播。巴蜀大地,重德兴孝久成传统。自汉代以来,统治者倡言“以孝治天下”,故《孝经》之书已广泛普及。西汉蜀地文翁办学倡教化,派遣吏之子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学成归蜀教学授徒,从此蜀学比肩齐鲁之学。彼时“七经”就已包括《孝经》。自两汉到隋唐五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研习、讲授《孝经》,巴蜀耆儒硕学在研习儒家“五经”的同时,对《孝经》也精研恪遵,这对巴蜀地区社会风气的改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年代久远,文献亡佚严重,且《孝经》在宋代之前多被视作启蒙教科书、教化读物,与其他“五经”相比,载于典册的巴蜀《孝经》研究者寥寥,巴蜀《孝经》文献种类也极少。宋代,巴蜀地区研究《孝经》的名儒、学者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孝经学著述。宋代及宋代之前巴蜀名儒对《孝经》的研习、传播及对孝道的践行,早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