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农门: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与社会支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目标定位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家庭等不利群体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期盼,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课题。本书立足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新时代背景,通过进入农村教育场域,关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认知、意愿、情感、行动及其结局,这对于厘清农村子女教育过程和家庭教育策略的完整镜像、理解社会结构裹挟下农村父母及其子女高等教育选择的内在动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关注源于农村高等教育两种焦点性议题。一种来自人们对农村高等教育需求的困惑。传统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人们的教育期望或者教育需求深受其所在阶层的影响和限制,因此以较低社会阶层为主体的农村家庭,其高等教育需求、教育决策和选择行为就会呈现消极倾向。但一种文化性的观点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嵌于人们的教育认识和行动之中,使低阶层的家庭亦可产生上大学的强烈期望和升学动机。比如,弗莱曾经运用“想象的未来”的概念对马拉维贫困农村儿童为何秉持较高的教育期望进行解释,即政府教育改革带来的文化力量激发了他们对自我认同的肯定。[1]美国多项族裔比较研究亦发现,亚裔父母比白人父母对子女的高等教育获得抱有更明显的期待,进而推动子女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那么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文化情境下,农村父母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期待究竟几何?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意愿和行动是否统一?如何提高农村高等教育需求的理性认知水平和调适张力,降低其教育行动的抑制性?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另一种来自人们对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困惑。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热议不绝于耳,人们对农村子女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额外关注。各级政府着力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提高重点大学农村子女招生比例。从政策回应来看,当前仍以教育系统内部改革作为满足农村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手段,并辅以入学名额的分配调整,但收效分散且不够持久。高等教育需求问题本质上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其产生与解决受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强烈制约;高等教育获得问题也不仅仅是招生入学环节的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小学教育乃至早期教育的累积过程。因此,对农村子女教育全过程进行环绕式的社会性剖析就显得更加迫切。

从这个视角来看,本书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关注可以被视为诊断我国农村子女教育认知不清、教育目标迷茫、学业成就落后、教育选择能力不足等症结的基点。围绕农村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将家庭、学校、社会等要素与结构的影响性分析贯穿始终,希冀建构出一套以提高学业成就与学习动机为根本切入点解决城乡子女高等教育机会与质量不平衡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此,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所突破:(1)分析和归纳学术界对高等教育需求与实现的多学科理论范式,为深入理解这一研究课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2)高等教育的“需求—获得—满足”是一个连贯却非一致的过程,分析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之间的主要瓶颈和关键环节,全面地刻画这一过程,进而归纳城乡分层影响下的教育代际传递与流动的规律;(3)揭示影响农村子女高等教育需求实现的内在机制,促进农村子女高等教育通道的畅通;(4)通过转化应用研究,使当前集中于学校教育政策开展的教育均等化改革能探索出更具社会性与根本性的系统化策略。

二 研究框架

本书按照理论、实证与对策的思路,将主要内容分为六章。

第一章: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理论探讨。从多学科的视角探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理论问题。政治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为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问题的解析提供了多彩的研究路径和逻辑范式,使这一问题超越了单一的传统框架,延伸为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同时也为促进城乡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更为深刻而系统的解决思路。

第二章: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对当前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多元现实图景进行描绘刻画:基于家庭背景和城乡分化的视角,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及其特点;对照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质量和满意度。

第三章:学业的竞争——核心要件与累积效应。以学业成就为核心切入点,通过分析发现城乡子女高等教育竞争的根本在于学业成就的累积性差距。通过对农村子女学业困境归因及其特征的调查分析,映照理论界关于高等教育获得的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之争,提出学业成就与高等教育获得虽然与个体的自致性努力密切相关,但农村子女学业成就偏低的症结远非个体努力就能解决。另外,还兼论了易被忽视的农村子女早期教育问题。

第四章:家庭的承继与突破——资本运作与教育决策。从社会结构和家庭资本两个方面分析农村家庭教育过程的全围图景。一方面,农村家庭的教育目标和决策行为深受社会分层和城乡分层结构的制约,显现出内外部双重分层的特征;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渗透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为家庭教育阶层的代际突破指明了道路。

第五章:教育系统的秘密——学校与文化。体制化教育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干预着城乡孩子的教育结局。本章从农村学校生源、基础教育资源、办学导向、课程教学、师资状况、师生互动、组织制度等多重视角审视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秩序的运行困境及其对农村子女学习成长的影响;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农村子女所处的教育场域和他们所面临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迷茫;以高考招生改革为例,分析了教育政策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制约。

第六章:从碎裂到重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系统论证社会支持理论对于本书的适用性之后,考察了我国农村教育社会支持现状呈现的碎片化特点。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从支持的意义、目标、主体、方法、要点等多维度建构起满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理性引导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子女学业成就和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扩大高等教育选择权、提高高等教育选择能力五大目标为基准,重点构建支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会、家庭、学校和政策子系统,探索增加农村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解决路径。研究框架如图0-1所示。

图0-1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全景过程和背后机理,本书综合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如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希冀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深入地展示农村教育困境的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以下着重介绍本书中调查统计和访谈分析方法的运用。

有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概况性分析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除了利用已有的全国综合性调查数据库(如“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外,主要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对全国2007级和2017级大学生实施的大规模问卷调查。2007级大学生的研究数据来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由厦门大学谢作栩教授牵头创建)之“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课题组主要成员负责并全程参与了该数据库的建设。2017级大学生的研究数据来自“2017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由课题组成员刘自团牵头实施)。两次调查使用的均是厦门大学谢作栩教授研究团队编制的《大一新生调查问卷》,该问卷向大一新生收集了家庭背景、学习和生活等相关情况的信息,适合用来回答本书的研究问题。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实施,共回收47170份有效问卷;对2017级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市的91所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共回收有效问卷37171份。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如表0-1所示。基于随机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原则,上述两次调查在高校的选取方面综合考虑了地域分布、学校类型和可代表性。

表0-1 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量化研究的部分主要用于掌握当前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总体样貌,以及近10年间我国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总体变化、高校类型变化和就读满意度变化情况,为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子女高等教育实现的内在机制奠定基础。

本书的主体部分则主要运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个案追踪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农村子女、农村家庭、农村社区、农村学校和教师等进行探查。具体形式以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访谈时间为30分钟至90分钟不等),辅以入户观察、小型座谈和一对多访谈。研究选取了福建、江西、吉林、山东、辽宁等地与农村教育密切相关的受访者共106人,具体身份包括农村中学生、农村大学生、农村家长(或监护人)、村干部、以农村生源为主的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等,兼顾受访者的性别、家庭结构、家庭背景、学业成就、学科分布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形成了20余万字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明细见附录)。选取其中71名受访者记录,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其余受访者资料进行模型饱和度验证。此外,第四章第二节对留守儿童教育选择问题的分析采用了个案生命历程的追踪访谈法。这些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深入地探索当前我国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追逐过程中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的特征、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能够更好地反映这一过程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动态演进性”。[2]

四 一点说明

本书尝试跳出“以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的常见研究思路,以探讨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为起讫点,力求通过展示农村子女从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到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过程面貌,书写当前我国普通农村子女的教育境遇。在社会结构制约和内在能动性发挥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他们如何或顺从、或放弃、或挣扎、或冲破自己的教育命运成为本书的重要主线。从研究的目标来看,本书无意于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比例的“平均主义”,而将着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农村家庭树立更加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和如何为农村学子提供更加专业适切的教育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研究始终秉持着“应当怀疑并逐步揭露以天资差异为外衣的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文化方面的不平等”[3],探索如何保障农村子女不因家庭或所在地区的先赋性不足而拉大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差距。与以往零散的教育性措施相比,建立综合性的农村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更具整合性、有效性、长远性与根本性。如能沿此方向有些许突破,便是本书的微薄贡献了。


[1] M.Frye,“Bright Futures in Malawi’s New Dawn: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s Assertions of Ident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2,117(6):1565-1624.

[2] 朱德全、曹渡帆:《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价值本真与方法祛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 P.布尔迪约、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刑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