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的性质及经济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作为商品等资源交换的场所,自诞生之日起,市场并非以统一的整体而存在,而是被分割成众多细小的单元。在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市场分割与整合便一直存在,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然,影响市场分割的因素众多,既有制度性因素(如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又有非制度性因素(如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不利因素不断得以弱化,这将为形成广泛而又成熟的区域市场、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市场从分割走向整合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伴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物品交换变得渐趋频繁,不同规模的市场随之产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最初的市场范围往往相对较小。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本地市场提供的商品将超过当地居民需求,这将促使商品在跨区域的市场间交易,市场出现整合迹象。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权的更迭,市场分割程度也会出现动态变化。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动态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国家开始对价格市场进行适当管制,采取牌价与市价并存,牌价主导市价的商品价格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物价波动幅度。1953年前后,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国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在此阶段,为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工业品采取计划定价的商品价格体制,生产资料和以生活资料为主的轻工业品逐步退出了市场定价。从1957年到1978年,商品价格一直由计划来调节,但中央与地方之间定价权下放没有得到理顺,使得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固定的商品价格促使价格体系严重扭曲。面对长期执行计划价格机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从1979年开始对此进行改革。在农产品方面,逐步减少统购派销商品的品种范围,分步放开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在工业品方面,一方面逐步放开轻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在重工业产品上采取“双轨制”,实现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1988年,中央政治局发布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公报。一经公布,很快引起了抢购,同年8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猛增38.16倍,物价指数快速上涨。为遏制物价上涨,在重工业品方面,开始采取计划内价格提高、计划外价格进行最高限制,以期缩小“双轨制”的差距;在轻工业方面,大多数商品也受到了价格管制。这些行政手段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物价,但若长期执行将不利于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转变。1992年以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建立了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并逐步实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践经验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统一的市场有利于资源在市场上充分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势在必行。2013年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六大现实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那么,如何实现商品等资源在市场上的优化配置,削弱市场分割,将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国内市场究竟是分割加剧还是渐趋整合?学者们对此看法不一,但基本认可国内市场分割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从市场类型来看,国内商品市场已渐趋整合,而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长期的不平等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削弱市场分割,特别是要素市场分割、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市场分割,特别是要素市场分割?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加以应对?市场分割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此,本书将对市场分割问题进行梳理,试图重新构建市场分割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科学研究方法针对市场分割的性质加以分析并准确把握其对经济增长等的影响,为打破市场分割,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1.2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具体来说,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重新构建市场分割理论分析框架,填补既有理论分析框架上的不足。既有研究表明,学者们更多关注市场分割现象,而少有研究市场分割的本质;过度强调正式制度对市场分割的影响,而忽视了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对市场分割的综合作用效果;过度注重静态分析而忽视了动态分析。为此,本书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试图构建市场分割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市场分割重新加以界定,分析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以期弥补现有文献在此方面的不足。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市场分割的本质,为现代市场体系乃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市场分割并非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它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政府应明晰市场分割的形成机制,深入了解不同影响因素对市场分割的作用效果,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奠定基础。本书通过对市场分割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出两条打破国内市场分割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增加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进而降低自然性市场分割和技术性市场分割;二是通过消除地方保护、优化相关制度设计来减少制度性市场分割。该研究将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制度法规等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丰富了市场分割的经济效应研究。市场分割的经济效应研究当前基本停留在经济增长方面,不仅存在忽视空间资源配置问题,也鲜见探讨要素市场分割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考虑到空间依赖性等问题,本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理顺其内在机理。

(二)现实意义

中国市场分割长期存在是一个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市场分割的性质及经济效应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利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于冰川成本模型科学合理地测算了要素市场分割。从既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商品市场分割问题,而往往忽视了要素市场分割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商品市场已渐趋整合,而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要素市场分割尤为迫切。为此,本书从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首次采用相对价格指数法对市场分割进行测度,并进行趋势分析。该研究将有利于各级政府了解自身要素市场情况,为其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本书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整体市场和商品市场在时序上呈现整合趋势,但要素市场近年来开始出现分割程度加重的趋势;市场分割与国内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亦是如此;从区域层面来看,差异较为明显;从传导途径来看,传导手段也出现隐蔽性和多元化特征。本研究将有利于各级政府清晰认识市场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理,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本书从微观层面出发,实证考察了市场分割对微观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出“支持之手”:在传导途径上,市场分割将通过降低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行业市场集中度来提升产能利用率,而通过增加企业补贴收入和抑制企业出口来降低产能利用率;在异质性上,市场分割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体现在所有制差异、行业差异、时空差异和实施动机差异等方面,市场分割在短期对产能利用率有促进作用,长期则不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同时市场分割对东部、财政动机较低和国有企业利益较弱的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该研究将为各级政府治理产能过剩提供经验支持。

综上所述,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试图重新构建市场分割理论分析框架,并深入分析其性质和效应。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加深对市场分割的界定、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的认识。通过对市场分割相关主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在治理市场分割方面的成功经验,本书提出了治理市场分割的相关政策建议。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