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基础与问题
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专门的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类集成性文献资料汇编,但是,百年来不同年代里创作界和研究界从不同的目的出发,辑录了一些专题性的新诗资料,其中包括很多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类资料,为进一步集成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专题性的资料主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之《诗集》、《建设理论集》、《史料索引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出版公司1935年),有新时期推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之《诗集》、《文学理论集》(2卷)、《史料索引集》(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989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之《诗卷》、《文学理论卷》(2卷)、《史料索引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994年)。《中国新诗总系》之《理论卷》、《史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是新世纪出版的颇有学术价值的新诗理论和史料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辑并由多家出版社自1982年起陆续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书刊资料丛书》,非常珍贵,为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工作提供了大量史料。杨匡汉、刘福春编辑的《中国现代诗论》在研究界影响很大,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诗歌卷》[1]与《中国新诗书刊总目》[2],则提供了丰富的新诗文献信息。陈绍伟的《中国新诗集序跋选(1918~1949)》[3],属于序跋文献汇编,相当珍贵。吴俊、李今、刘晓丽、王彬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中下)》[4],相对于以前同类书籍,收录内容更为丰富。於可训等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5],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15~1927)》[6],刘勇、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7]等,以编年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它们都重视材料的发掘、搜集与运用,其中新诗部分就有许多属于新诗传播接受类文献。还有刘福春、李怡主编的《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第1辑·新诗旧集影印丛编(1~50册)》[8],以影印方式呈现一批民国版新诗集,那些诗集都属于具有传播性和接受性的文献。
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诗集”“文学大系”“新诗批评、研究资料”“文学史、新诗史”“纪事、编年史”“年谱、评传”“工具书”以及“报刊杂志”等类型。“诗集”既是编者选择、接受新诗的结果,又是新诗作品进一步被传播接受的主要方式,所以其目录、序跋、出版信息等是需要集成的重要内容。“文学大系”是文献汇编,其中的新诗作品卷、理论卷、史料卷等属于辑录对象。“新诗批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新诗批评、研究方面的单篇文章和资料汇编,单篇中有一些是我们需要全文集成的对象,资料汇编则是对单篇的辑录、集成,是我们经过校勘可以直接使用的文献资料。“文学史、新诗史”展示了作为专业读者的史家接受、叙述、定位新诗的情形。“纪事、编年史”“年谱、评传”和“工具书”按时间顺序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诗人创作活动、诗歌事件、新诗作品发表、新诗集和诗论著作出版等历史信息,为查询、搜集新诗传播接受文献资料提供了多种线索,是需要重点参考的文献资料。“报刊杂志”虽然不属于直接的文献,却是新诗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媒介,是我们拉网式查找原始文献的载体。
这些书籍对我们查寻、搜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具有重要的使用和参考价值,是系统集成工作的重要基础;但从专题性、集成性角度看,尚存在下列问题,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
一是大量的新诗传播接受文献仍散落在最初刊发的期刊、书籍里,未被收录,将既有的不同类型的资料汇编里属于新诗传播接受类的文献加在一起,也只占全部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的很小部分,远远不能满足新诗传播接受研究的需要;而且随着早期纸媒的朽化,那些仍散落在原发刊物里的文献面临着丢失的危险,将它们收集起来集成专题性资料已迫在眉睫。
二是既有的各种主题的全文资料汇编,都属于专题性的,虽为研究者提供了查阅的方便,但它们使许多无法拉入自己主题的文献被遗漏。而且那些主题性汇编资料有的主题也过于单一,如序跋类、单个诗人研究资料等,且都是“选集”,文献收录不全;有的主题过泛,如《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诗总系》既包括新诗作品,又包括理论文献和史料,虽在相当程度上呈现了新诗发展史,但从读者传播接受维度看,其中虽然有不少属于传播接受类文献,但数量相当有限,且文献主题不分明。
三是有些汇编资料,只有文献提要、历史数据和出版信息等,例如新诗纪事、诗人年谱、新诗编年史等,为研究者提供了查阅文献的线索,但不是传播接受文献本身,且其中提及的很多全文文献,一般读者无法查找,无法满足研究者直接查阅的需要。
四是百年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类文献,包括一些诗歌作品本身,但既有的汇编资料没有明确标示出哪些属于传播接受类作品,因而无法满足专题性的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研究的查阅需要。
五是有些文献信息不可靠。从现有的汇编资料看,有些文献在不同汇编资料里,文句有出入,出版信息也有不同;有的编排格式不规范,信息不完整,让研究者无所适从。
所以,从史料保存和深化现代新诗史研究、诗学研究、现代诗人文化心理研究看,尤其是从专题性的现代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关系研究看,系统搜集、整理与集成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确实迫在眉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