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文丛(2019年第1辑/总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发刊词

20世纪80年代,西北民族学院(后改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后改名“历史文化学院”)曾编辑发行内部刊物《西北民族文丛》,刊载过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译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可惜由于经费等问题,出版几期后,未能赓续。此次我们编辑《民族史文丛》时,有学者建议采用《西北民族文丛》的原刊名,但鉴于现在国内类似的刊物不少,遂以《民族史文丛》为刊名,我们希望对我校的学术传统有所继承,同时,又能体现本刊侧重西北民族历史研究的特色。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为西北地区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理上的“互联互通”,更离不开心灵上的“互联互通”,这就对我们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怎样把握时代的律动,如何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成为每一位心系国家、民族的学人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必须看到,西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积淀与研究现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方法的多样与成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才能为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创造前提条件,才能为顺应时代要求、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成果夯实基础。

为此,本刊确定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办刊的努力方向。

第一,夯实基础,侧重于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西北地区是内亚与中原的结合部,是欧亚大陆文明互通的舞台。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类活动都在西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资料,如敦煌-吐鲁番文献、黑城文献、拉卜楞寺等藏传佛教寺院所藏文献、民间所藏苯教文献等,今后还会不断出土新文献,它们为西北民族史、区域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虽然敦煌-吐鲁番文献、黑城文献的研究可谓成果辉煌,但仍有众多的各类文献尚未被学界所触及,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和整理。此外,明清以降,西北地方传世文献更是家底不清,其数量、性质、内容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梳理,举凡传世方志、家族谱、明清档案等,都有待抢救和整理。因此,本刊十分重视和支持稀见文献的公布、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的翻译和解读、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此切实推进西北民族史研究。

第二,立足西北民族史研究的基本面,突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的民族史研究中,以部分族别史的研究为特色,诸如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历史研究有丰厚的学术积累。在延续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史的研究,注重围绕“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梳理相关史实,彰显各民族在共建中华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是“丝绸之路”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尤其深入挖掘宗教、档案、考古、图像等方面的资料,深刻揭示现存“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存中存在的多民族因素。

第三,开阔学术视野,注重新方法、新思路。民族史的研究在最近3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然而,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考古学的最新资料与文献对接和解读上还存在明显的脱节,新方法的运用、新思路的展开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从东亚文明演进,从旧大陆东西部的交流,从区域史向全球史的转变等角度审视西北民族史,探索文明繁荣与衰落的变迁规律,多元化解读古代丝绸之路之兴与今天欧亚大陆内部联系再强化的内在逻辑,都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所以,西北民族史的研究不仅是西北的,也是全国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摆脱单一视角的束缚,广泛吸收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消化吸收,取长补短,增强研究方式的分析性、批判性,以此持续、深入地耕耘民族史研究领域,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热切盼望以《民族史文丛》为平台,能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西北民族史、地方史研究的行列中来,共同努力,携手前行,推进民族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