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财经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2018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经济增长

1.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稳中提质

2018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见图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12.9万元增加至14万元。

图1 2009~201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8.7亿元,同比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47.7亿元,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553.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增速比2017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与2018年持平,第三产业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速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59亿元,同比增长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较上年增长10.4%。

总体来看,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背景下,北京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产业结构上看,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4∶19.0∶80.6变化为0.4∶18.6∶81.0(见图2)。2018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继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连续八年提升,连续三年保持在八成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7.8%,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3%和43.9%(二者有交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信息等优势行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四成,贡献率合计近七成。

全市深入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在传统农业进一步收缩的同时,农业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图2 2009~201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占比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3.传统农业整体缩减,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调转节”,传统农业进一步缩减,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6.8亿元,同比下降3.7%,扣除价格因素,同比下降4.0%(见图3)。其中,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拉动下,林业产值同比增长61.7%,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32.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图3 2009~2018年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8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为20.8万亩,同比下降7.1%,设施农业产值为51.7亿元,同比下降5.1%。在减量的同时,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水平有所提升。2018年,设施亩均效益实现2.5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2%。从设施类型来看,效益较高的温室和大棚产值占比有所增加,由上年的96.6%提高到96.9%;从设施内种植的品种来看,效益较高的瓜果增长较快,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2.6%。

2018年,全市观光园和民俗旅游经营进一步规范,总收入和接待人次有所下降。1172个观光园实现总收入为27.3亿元,同比下降8.9%,接待人次为1897.6万人次,同比下降9.9%;观光园带动本地就业增长,本地从业人员占高峰期从业人员的74.5%,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民俗旅游总收入13亿元,同比下降8.2%;接待人次为2042.3万人次,同比下降8.5%。

4.工业产值增势稳定,但企业利润降幅明显

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9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4.4%(见图4)。按区分组来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841亿元,同比增长12%,为全市增速最快的地区;其次是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311亿元,同比增长11.9%。

图4 2012~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8年,北京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7%。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6%。分季度来看,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1%,重工业增长3.6%;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2%,汽车制造业下降5.8%,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0.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来看,2月增速最低,为-7.1%;4月增速最高,为15.7%,4月之后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见图5),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受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图5 2018年2~12月北京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实现利润总额为153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2.7亿元,同比下降3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3.7亿元,同比下降3.9%。分行业来看,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1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96.4亿元,同比增长4.6%;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68.4亿元,同比下降7.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95.7亿元,同比下降4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81.2亿元,同比下降34.6%。

5.第三产业稳中向好,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

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比上年增长7.3%(见图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4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贡献率合计达到67%,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84.6亿元,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59亿元,增长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增长10.4%。

图6 2009~201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6.开发区市场主体发展良好,高科技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开发区对于北京经济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于加快产业转型、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引擎、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总体来看,2018年开发区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总量和开办企业保持增长。新设立企业4184户,同比增长25.8%。其中,内资、外资企业分别同比增长22.9%、51.6%。市场主体累计为22516户,同比增长14.7%。开发区产业结构继续合理化。第一产业企业有13户,同比减少13.3%;第二产业企业有1190 户,同比增长11.6%;第三产业企业有19954户,同比增长16.2%。高科技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从全区内资企业分产业来看,户数排行前四位的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分别为43.8%、17.3%、16.4%、6.8%。开发区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实现收入58841.9亿元,同比增长1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收入10944.4亿元,同比增长11.6%。

(二)产业经济

1.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签订合同额增长较快

如图7所示,2018年建筑业增加值为1274.9亿元,增速为3.3%,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2%,占比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建筑业总产值完成情况来看,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939.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7828亿元,同比增长15.4%;在北京地区完成产值3111.7亿元,同比增长5.3%。在外省完成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71.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从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情况来看。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36558.1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为20548.8亿元,同比增长26.2%;本年新签合同额为16009.3亿元,同比增长3.2%。从房屋施竣工情况来看,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719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为2227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房屋竣工面积为977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7%。

图7 2009~2018年北京市建筑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稳步增长,电信业务量翻倍

如图8所示,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的增加值为1346.2 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4%。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持续带动货运量的提升,全年货运量为25244.1万吨,比上年增长5.7%;货物周转量为780.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客运量为67569.4万人,比上年增长0.2%;旅客周转量为2218.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9%。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为215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2%。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为397.9亿元,比上年下降5.1%;电信业务总量为17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

图8 2009~2018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北京市统计局。

3.批发零售业增速放缓

如图9所示,2018年批发零售行业的增加值为2530.4亿元,比上年增长0.6%,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3%。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额为63982亿元,同比增长1.8%;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69467亿元,同比增长1.9%;期末商品库存额为7852亿元,同比下降1.6%。批发零售业增速的放缓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国内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已经传导到收入端,对居民消费的下拉作用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难度有所加大,部分行业去产能影响相关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二是贷款难度加大。批发零售业中小企业居多,不良贷款率偏高,导致银行系统普遍收紧其贷款规模,批发零售行业融资日益困难。三是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批发零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收入的连续增加抬高了行业的生产成本。此外,商业房屋租赁费用不断上涨,严重挤压了批发零售企业特别是个体户的盈利。

图9 2009~2018年北京市批发和零售行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北京市统计局。

4.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小幅增长

如图10所示,2018年住宿餐饮行业的增加值为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餐饮和住宿行业的增长乏力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与经济下行压力有关;二是与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消费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随着休闲娱乐的方式和选择的增多,特色民宿、别墅聚会、户外野营野餐活动,分流了部分企业和学生群体,这些对传统餐饮住宿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图10 2009~2018年北京市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北京市统计局。

5.旅游市场持续繁荣,旅游收入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旅游市场持续繁荣。北京市全年接待境内旅游者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6%。境内旅游总收入达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接待入境旅游者为40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游客有33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港、澳、台游客有6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1%。旅游外汇收入达5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见图11)。境内外旅游总收入为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见图12)。全年经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人数达51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1%。

图11 2009~2018年北京市旅游外汇收入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北京市统计局。

图12 2009~2018年北京市境内旅游收入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北京市统计局。

6.生产者价格指数基本保持稳定,通胀压力较小

2018年1月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分别为100和100.8。纵观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小幅上涨。如图13所示,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基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第三季度PPI与PPIRM最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非金属矿采选业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为4.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产品涨幅最大,为5.8%。

图13 2018年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8年末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3.6,较2017年96.2的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其中,猪肉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为85.2,成为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农产品。在推动农产品物价上升的因素中,水果及坚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19.8%,成为拉动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2018年末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8,较2017年104.7的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其中建筑安装、装饰工程价格指数为108.2,是推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

2018年各季度北京市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变化见图14。

图14 2018年各季度北京市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变化

注:上年同期为100。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7.中小微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但功能区结构趋于优化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有2.7万家,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397.8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较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23.9亿元,同比下降18.2%;吸纳从业人员287.5万人,同比下降1.9%。

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较快,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16.2亿元、1566.2亿元和5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3.3%和10.9%。传统行业收入下降,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等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447亿元、170.1亿元和1035.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8%、4.4%和11.3%。分功能区看,城市发展新区中小微企业发展较快,实现营业收入8785.3亿元,同比增长10.9%;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营业收入1484.5亿元,同比增长3.2%;城市功能拓展区实现营业收入20865.8亿元,同比增长0.3%;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营业收入6262.1亿元,同比下降6.6%,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收入分配

1.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990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490元,同比增长9.3%(见图15)。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6倍。

图15 2009~2018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Wind。

2.工资性收入是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转移净收入大幅增加

从四项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财产净收入、人均转移净收入均保持高速上涨的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人均经营净收入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具体来看,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7687元,比上年增长7.0%;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201元,比上年下降14.7%,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0612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0%;人均转移净收入为12861元,比上年增长13.8%,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6%(见图1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0489元,比上年增长6.9%;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073元,比上年增长下降17.0%;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1983元,比上年增长13.9%;人均转移净收入14445元,比上年增长13.7%。

图16 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八成

2018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推进,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面临调整的大背景下。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持续发力,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稳中有进。

201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较上年减少0.03个百分点。2018年9月末,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1080.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3%,劳动力市场基本稳定。

分产业来看,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45.4万,同比下降6.8%;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182.2万,同比下降5.5%;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1010.2万,同比上升0.5%(见图1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北京市从业人数的81.6%。

图17 2009~201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四)居民消费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服务性消费引领首都消费转型升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整体呈现增速不断放缓的趋势。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7.7亿元,同比增长2.7%(见图18),增速较2017年下降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632.9亿元,同比增长10.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类之中,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拉动作用较大的有: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24.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93亿元,同比增长13.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84.8亿元,同比增长9.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50.2亿元,同比增长11.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

图18 2009~2018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服务性消费引领首都消费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9.1个百分点;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商品类别角度来看,用类商品总额达到7806.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45%;其次是吃类商品,总额为2586.3亿元,占比达22.02%(见图1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45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97亿元;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实现10645.9亿元,同比增长2.2%;餐饮收入实现1101.8亿元,同比增长7.3%。

图19 2018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结构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住房居住成本进一步上升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39843元,同比增长6.5%;按常驻地划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42926元(见图20),较上年增长6.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20195元,较上年增长7.4%。近十年来,北京市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但从支出的绝对量来看,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多22010元。

图20 2009~2018年北京市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wind数据库。

从消费结构来看,2018年居住支出成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金额最高的一项,达到14110元,在2018年,居住支出增长了14.8%,成为拉动人均消费支出主要的因素,住房成本居高不下依然是居民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比排名第2~5位的依次是食品烟酒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见表1)。

表1 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表1 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续表

3.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升最为显著

2018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5%,高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分类别来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3.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下降0.3%。2018年北京市CPI增长率变化见图21。

图21 2018年北京市CPI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

4.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后反弹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综合了消费者收入水平、收入预期、消费心理,以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强弱等多方面因素,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数,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指数越高,表明消费者信心越强。

2018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呈震荡走势,各季度指数分别为118.5、114.6、110.2和113.3(见图22),指数最高的第一季度与最低的第三季度相差8.3点,创2013年以来的年内最大差距。第四季度由于新修订的个税法进一步减轻了百姓的税收负担,增加了百姓的实际收入,再加上“稳就业”政策成效显现以及中美贸易争端的“暂停”,消费者信心指数止跌反复弹。

图22 2018年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5.新建住宅价格由跌转涨,二手住房价格持续阴跌

北京市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不动摇、切实履行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半年延续之前的跌势,下半年由跌转涨,至第四季度末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3%(见图2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下降,至第四季度末较上年同期价格下降1.9%。

图23 2018年北京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五)投资活动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减少,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2018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001.3亿元,比上年下降9.9%(见图24)。主要是由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北京市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符合党中央对于北京的定位。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65.7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6935.6亿元,同比下降12%。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内资投资增长2.1%,非国有内资下降1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27.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7%,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增长1.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07.5亿元,同比下降43.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389.4亿元,同比下降6.3%,其中,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图24 2009~2018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萎缩

2018年北京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 2358亿元,较2017年下降11.2%。第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61.7亿元,同比下降11.2%;第二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06.2亿元,同比下降23.8%;第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81.6亿元,同比下降8.6%;第四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71.5亿元,同比下降3.2%(见图25)。民间投资连续三年出现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民间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投资,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以后,传统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所以需要进行市场出清,市场环境偏紧,加之工业品的价格在持续走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这也说明了旧产能的清理成效显著,而新产能的投资尚未完全释放。二是尽管民间资本的大环境在改善,一系列旨在为民营企业减负的措施不断出台,但由于我国环保和建设用地政策的收紧,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被关停,违法占地的企业被要求拆除,民间资本的投资更加谨慎。三是由于民营企业债券违约增加,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审核更加严格,融资难、融资贵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投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资本对未来经济走势有不乐观的预期。

图25 2018年北京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3.房地产投资小幅上涨,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2018年北京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4%。按用途分,住宅投资增长17.4%;办公楼投资下降29.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2.6%,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住宅投资拉动的。按构成分,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43.4%,安装工程投资下降15.2%。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到位资金为5726.7亿元,同比下降18.1%。其中,国内贷款为1657.1 亿元,同比下降14.9%;自筹资金为1534.9 亿元,同比下降11.4%;定金及预收款为2049.8 亿元,同比下降14.9%。

2018年,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232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33.6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526.8万平方米,下降14.0%(见表2)。

表2 2018年房地产开发施工和销售主要指标

表2 2018年房地产开发施工和销售主要指标-续表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049.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为221.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六)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1.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2018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开局之年,三地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优势互补,通力协作,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五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动能加快转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经济规模看,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85139.9亿元,与2014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6%。其中,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20.0亿元,年均增长6.7%;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809.6亿元,年均增长6.4%;河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10.3亿元,年均增长6.7%。虽然京津冀人均GDP差距仍然很大,但河北省人均GDP增长率已连续三年超过天津市(见图26),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图26 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三地人均GDP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Wind。

从城镇化水平看,2018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为65.8%,比2014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城镇化率在2015年超过50%,2018年为56.4%,比2014年提高7.1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分别达到86.5%和83.2%,比2014年分别提高0.1个和0.9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看,2018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361元、39506元、23446元,与2014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8.2%和8.9%。

2018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4.3∶34.4∶61.3,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为81.0%,天津为58.6%,河北为46.2%。从图27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并且第三产业占比的差距逐步缩小。

图27 2010~2018年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占比

资料来源:Wind。

从北京来看,201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合计达到4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为13.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9.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3%。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为23.0%和16.1%(二者有交叉),比2014年分别提高1.2个和1.5个百分点。工业中,汽车、电子、医药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4%,比2014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从天津来看,201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2%,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2%和11.9%。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租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41.7%,比2014年提高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4%和3.1%,分别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0个和0.7个百分点。

从河北来看,2018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5%。与此同时,河北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6%,居七大主要行业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为19.5%,比2014年提高6.4个百分点。

2.交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之一。2014~2018年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促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实落地,运输能力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京昆高速、京台高速、京开高速拓宽工程、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延崇高速平原段相继建成通车,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新机场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等加快建设。天津津雄城际纳入国家规划,京滨城际、京唐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天津至北京新机场联络线前期工作提速推进,京秦高速津保铁路投入运营;河北唐曹铁路、太行山高速,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线段,曲港高速曲阳至肃宁段正式通车运营。2018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计为23.1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数9657.4公里,比2014年增加1674.5公里。

三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三地铁路客运量为3.2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0.6亿人次;货运量为32.8亿吨,比2014年增加3.6亿吨。“交通一卡通”在京津冀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发卡数量累计超过180万张;北京累计开通去往津冀的公交线路41条,线路总长达2826.2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40万人次;京津城际推出“同城优惠卡”,五年间,旅客累计达2亿多人次。

3.生态治理扎实推进

生态治理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2014~2018年这五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协作,着力推进大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控,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空气治理方面,京津冀三地合力推进压减燃煤、控车节油、清洁能源改造等减排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40.9%。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1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40.6%、37.3%和41.1%。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京冀、津冀分别共同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和《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区域水质状况逐步改善。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优良水体占比分别为56%、40%和54%,比2014年分别提高32个、15个和8个百分点。在提效降耗方面,京津冀三地继续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2014年下降17.5%、21.5%和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