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革命志士林客嫂
林客嫂,女,原名王太金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武东乡丰田村桑梓坑。幼年被卖给本乡鸦鹊塘林佩环做童养媳,夫妻俩是一根藤上的苦瓜,长大后和睦相处,在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下,一家人终年劳累,不得温饱,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9年,红军来了。革命风暴席卷武东农村。客嫂在丈夫的影响下参加了农会、妇女会和赤卫队。她积极宣传群众,组织妇女参加斗地主分粮食活动,发动妇女做军鞋,为红军洗衣服、抬担架、当看护。她利用民歌宣传革命道理,随编随唱。她的民歌通俗易懂,很受欢迎。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打倒土豪分田地,工农才能享太平”。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深入,群众觉悟迅速提高,村里掀起了扩大红军的热潮。全村150人中,参加红十二军三十六师的11人,参加独立团的4人,参加区苏维埃武装的2人,共17人。
农民运动震惊了统治阶级。广东军阀严应鱼部与钟绍葵救乡团向苏区进行反扑。他们还网罗当地林某等组成驳壳枪队。这些人心狠手辣,熟悉地情,经常夜间袭击区乡苏维埃政府,杀害区乡干部和积极分子,掳掠群众。客嫂没有被吓倒,她组织妇女秘密为游击队送粮送菜送情报,积极支援革命斗争。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北上后,林客嫂和其丈夫更为敌人所注目。为避免遭毒手,夫妻俩带着全家隐蔽在龙岩白岩区的深山中,以造纸耕山谋生。留守当地坚持游击斗争的游击队也在这一带活动。其中一个人叫林德发,是他们的老乡,从此,客嫂又与游击队接上了关系。她的纸寮成了游击队的落脚点、接头户、供应站。其时,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的封锁政策,企图将游击队困死在深山密林之中。游击队的生活给养十分困难。客嫂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购买粮食、药品、食盐、日用品。她将挑柴竹杠竹节打通,内装粮食、食盐,化装成砍柴人、挑担人、走亲戚的农妇,用路旁结草、放竹枝、拍巴掌、学鸟叫等暗号约定时间地点,按时将物品送到游击队手中。
时间长了,游击队同客嫂就像一家人一样。中共闽西特委魏金水、林映雪等都经常在她的纸寮出入。由于她是林姓客家人的媳妇,游击队都热情地称她为林客嫂,而把她的真实姓名王太金秀忘记了。在游击队的帮助教育下,她的儿子林友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游击队地下交通站站长。当地下工作进入最艰苦的时候,游击队要购买一批粮食储备起来,应付更大的困难。客嫂将购买来的粮食分散储藏在附近山村群众家里,敌人一点也不知道。
林客嫂与游击队往来的秘密终于被当地国民党政府觉察。1944年,林客嫂的纸寮被烧,全家被逮捕,关进了龙岩监狱。敌人想从她的口中得到游击队的情况,用烧红的铁去烙她,用电去击她……,她咬紧牙关,守口如瓶。敌人逼她带路上山找游击队,她破口大骂,宁死不从。敌人恼羞成怒,将她的长子友谦杀害于龙岩大桥下,又将她的丈夫和次子友谅活埋。三位亲人被杀害,客嫂悲痛欲绝。在同狱难友的安慰和鼓舞下,她相信亲人的血不会白流,总会有报仇雪恨的一天。于是她装疯卖傻与敌人周旋,敌人在她身上一无所获,只得将她释放了。
出狱后,客嫂回到纸寮,只见一堆灰烬。她一无所有,举目无亲,找游击队又接不上关系,只好沿途乞讨,夜宿破庙,返回武东鸦鹊塘。乡亲听了她的诉说,都痛心落泪,纷纷出力出物为她安顿生活。林佩煌将自己的独生子过继给她,使客嫂精神上得到安慰。
1949年10月,家乡解放了。闽西游击支队政委邱锦才来武平时,给她拨了救济粮。1950年,客嫂应邀去龙岩城,受到当年游击队领导的接见。林映雪对她说:“你为革命献出了三个亲人,人民感谢你,我们都是你的儿子。”并将她留在家中一起生活。不久,地委安排她到中心支行做后勤工作,还将她的继子送进烈军属子弟学校读书。客嫂对工作勤勤恳恳,银行职工都亲热地称她革命老妈妈。1960年,组织上为她办退休手续,并拨款为她建了一座房子,让她在家乡安度晚年。1963年,省长魏金水来武平视察时,特地在县城接见了客嫂。客嫂晚年还经常教育青年一代,人民政权来之不易,要珍惜幸福生活,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多作贡献。在病危时,还对看望她的人说:“我是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农家妇女,在共产党领导下为革命做了一点事,亲眼看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心里没什么遗憾了,希望后辈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林客嫂1972年逝世,终年79岁。
摘自《武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