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野东风:武东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武平早期革命者邹济苍

刘勇汉

邹济苍,原名大霖,号沛甘,1906年出生于武东乡美和村,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上杭旧制中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和知识界掀起了读新书、阅新报的热潮。随着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蓬勃发展,武平、上杭的学校也掀起了批判孔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冲破旧的束缚、活跃思想的新教育浪潮,从而使各地在学校的青年教员和学生也开始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邹济苍求学期间,对传入武平、上杭的《列宁学说》《马克思主义》《独秀文存》《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爱不释手,他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营养,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12月,武平籍共产党人谢秉琼等人在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办《汀雷》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就读的温大明是“汀雷社刊”成员。温大明与邹济苍同为六甲人,是同乡好友,他经常把《汀雷》等进步书刊邮寄给邹济苍。邹济苍的思想不断受到革命洪流的陶冶,从此义无反顾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来,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潮流中。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以工运、农运、妇运、学运为主的武平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掀起了一个把革命的基地建筑在民众之上的革命高潮。1926年冬,以谢秉琼为专员的长杭武永政治监察署决定先行把农民组织起来,并成立武平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处设于县城孔庙后的文昌阁,邹济苍任筹备处干事。经过紧张的筹备,在成立了8个乡农协会和10个乡正筹建的基础上,在县城南门坝召开隆重的武平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农协成立后,邹济苍充分发挥演讲天赋,利用集会、圩期及各种方式进行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同时,邹济苍还参与创办《武平农民》刊物,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编撰成诗歌、短文进行宣传发动,鼓励武平劳苦大众积极行动起来,扫除封建势力,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从而自己解放自己。

1927年1月,作为武平的优秀青年代表,小澜的张涤心、六甲的邹济苍、城关的梁心田等先后被派往广东海陆丰参加澎湃主办的农民运动培训班学习。他们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和实际斗争,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邹济苍等当即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员。

学习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杭武地区也发生五七“清党”事件,致使武平的中共党、团组织和群众团体机关关闭,人员解散,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大革命虽然失败,但武平的大部分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屠杀吓倒,他们分散转移到农村,进行深入的隐蔽斗争。邹济苍与张涤心一道在小澜创办育英学校,并以学校做掩护,在武北、武东等地继续秘密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行必要的准备。1927年9、10月间,邹济苍与张涤心一道深入浩甲(今新华)等乡村一带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新思想。不久,武北地区“铁血团”正式成立。此后,邹济苍还参与武东等地“铁血团”的组建。“铁血团”主要以义盟结拜方式建立,实际上是共产党较大型的秘密外围组织,为后来成立的农民自卫军、赤卫队、游击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铁血团”成员后来成为党员、团员和区、乡苏的主要干部。在组建“铁血团”的同时,邹济苍等革命者利用广大群众渴望获得文化的有利时机,以兴教办学的形式,集结贫苦农民的青少年,借教学以传播马列主义,唤起工农革命运动,小澜的“育英学校”,六甲的“荟育学校”等为农运培养和输送了许许多多的优秀骨干。

随着各地的秘密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以“铁血团”为主体的活动也逐渐公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逐步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12月,邹济苍与张涤心、李长明、刘克谟等人一道领导和参加小澜农民武装暴动,并取得成功。不久,小澜附近九乡和汀南各乡相继举行暴动,革命斗争一片火红。

1930年6月初,应武平劳苦大众要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军主力再次由寻乌进入武平开展革命实践,在武平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并指导召开武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恢复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邹济苍先后任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总务、县苏裁判部文书等职,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红军离开武平后,邹济苍等与武平县赤卫大队一道转战武平各地,浴血奋战。1932年初,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因邹济苍工作出色,调任省苏裁判部任文书。不久,调任红色首都瑞金,任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文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民事庭庭长等职,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董必武等在一起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最高法院,为巩固新生的工农民主政权,在支援革命战争、粉碎敌人军事“围剿”、建立新型的苏维埃法制等方面,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邹济苍奉命留守调回福建省苏,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久,因病在长汀四都后方医院治疗。1935年初,四都受到国民党军重兵“清剿”,邹济苍在突围时在山野被捕,被关押在长汀县城监狱数月;几经周折,最后敌人决定把他遣回武平原籍调查处理,押解途经上杭千家村时,他寻机机智逃脱,潜回梁野大山躲藏一段时间后,在寻找组织无果情况下,饥寒交迫,万般无奈只好回到家中,经七家联保在家,限制两年不得外出,同时由国民党武平县部给其自新证书。1937年12月后在武平国民政府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小学教员,1971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