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研究
胡邦宁 王帆[1]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提出新要求。“青马工程”作为共青团担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项目,必须及时回应新要求、认清新形势、承担新使命。本文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为研究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新时代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出发,首先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使命、新要求;其次指出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面对的新形势、新挑战,发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不能与新时代相适应之处;最后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当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
从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并一直将其作为一项具有历史性、长期性和原则性的重要战略工程。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促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荣使命。2007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各级团组织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实施“青马工程”,通过11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青年骨干人才,逐步成为共青团担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项目。
新时代“青马工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系统性工程。新时代“青马工程”应紧紧围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南,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团情、青情的快速发展,“青马工程”原有的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当代青年的需要,成为制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瓶颈。本文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使命、新要求出发,力求破解制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瓶颈,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模式,更好地肩负起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使命,从而紧跟党的步伐,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奋力拼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使命、新要求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同广大青年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前进,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培养的过程中,应鼓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应引导广大青年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汲取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也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两者间存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青年认同、接受、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行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者、探求者、创新者、实践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应引导广大青年充分认识这一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充分认识这一思想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强大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二)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4]回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十年,在取得可喜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批有志青年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地,还要再次回到“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重大问题上来,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定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秀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发现,“理想信念坚定”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和灵魂。[5]所以,“青马工程”不可笼统地把全部优良品质与能力素质训练都纳入培养体系之中,而应当回归本位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强调:“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共青团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的现实要求。”[6]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显现出尖锐性、复杂性、隐蔽性、长期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应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广大青年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从而确保广大青年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信仰,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鼓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长成才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从依附性到独立性的阶段。青年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进入社会,逐渐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和确立价值取向,完善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所以,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明确了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肩负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年一代的接力奋斗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从青年成长成才需求视角出发,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才的系列论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应当引导广大青年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使青年意识到,只有积极回应构建中国梦这个最大的时代命题,把自身的成长成才融入建设中国梦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四)引导广大青年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汲取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切切嘱托和冀望。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看望慰问群众时强调,要重视青年一代红色基因的传承问题,唯有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防止衰减、缺损、污染,红色政权才能代代相传。[7]2017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8]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9]
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守与发扬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因为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应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广大青年深度接触红色文化,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红色基因永不能褪色”这一核心观点贯彻到每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头脑和日常生活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红色精神不断绽放出时代光芒,照耀未来前进的方向,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创辉煌。
二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形势、新挑战
2007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和各级团组织以“青马工程”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形成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形载体和有效途径,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体系、培养路径、培养机制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
(一)培养路径有待进一步转变,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共青团的青年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以青年为本,为青年所学,急青年所需,想青年所用。但是以往的培养路径大多是自上而下,对于青年的需求缺乏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更多的是通过“想象中的需求”或“总结的需求”来实现,实施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和吸引力,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为培养而培养”的简单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现象。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三级联动培养格局,即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省级团委和省学联、高校团学组织。培养机制以项目化的短期集中培训为主,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1年,这种集中强化式的培训方式,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但是历史实践证明,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应贯穿于整个青年阶段,仅仅依靠集中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与日常教育、继续教育和跟踪教育相结合,才能防止出现敷衍型的集中培训和培训过程中的脱节,确保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二)培养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培养的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我国现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是以“青马工程”为代表,以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的阵地主要放在高校。其中,培养的数量存在较大缺口,覆盖面不足,影响力有限,且存在“二八现象”,即把注意力和工作资源都集中在少数精英和典型身上。这一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不利于我党青年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扩大;另一方面使得不少优秀青年缺乏接触和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的平台和载体,给各种错误思潮渗透进我国青年群体提供了机会。在培养内容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基层,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容和项目相对固定、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使得我们的培养工作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党和国家对青年培养的需求。
(三)培养的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培养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
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发展瓶颈,其产生原因复杂,但是其根源在于团内分割和团外阻隔。团内分割的本质是各级共青团常常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既没有充分利用团内各条战线和资源,也没有打通与团内各个阵地和载体的联系,使得共青团的各种资源得不到青年的充分利用。团外阻隔的本质是各级共青团常常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作为共青团内部的工作。以高校为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常常独立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之外,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联系不紧密,缺乏对社会资源的深度挖掘,导致组织和人员支撑体系不够健全,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变成团组织的孤军奋战,甚至出现了“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现象。
在培养的软硬件保障上,虽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培养的现实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缺乏新时期纲领性文件的指导。2007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发布至今11年内没有修订,使得培养观念呈现出滞后性,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需求。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编辑尚未起步。具体来说,在师资力量方面结构较为单一,几乎全为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职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帮助培养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教材的编写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使用率低,甚至不少地方以学员手册进行代替。三是实践活动基地和挂职锻炼岗位建设不足,实践机会偏少、实践时间偏短、实践成效偏低,不能满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的需要。四是尚未充分占领互联网这一关键培养阵地,主要表现为:没有建立专业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缺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对培养内容进行的二次创作,使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青年话语、网络话语;不注重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对培养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等。
三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任务、新征程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顶层设计要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要求,结合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谋划制定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十三五”规划,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局性、前瞻性、发展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此外,在总结近年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进行修改,丰富文件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增强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适时推出一系列配套的青年发展政策。
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要从培养精英青年扩大到培养普通青年,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实现青年群体的全覆盖;二是以高校培养为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各个青年领域延伸,建立差异化的培养机制,实现青年阵地的全覆盖;三是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短期强化教育与日常教育、继续教育和跟踪教育相结合,构建实施大学、中学、社会一体化的培养链条,实现青年成长阶段的全覆盖。
(二)完善培养格局,优化课程体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格局决定了培养的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目前原有的格局亟待调整完善。完善培养格局需要做好“七个坚持”:坚持以党建带动团建,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纳入各级党委党建带团建的制度与框架之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过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以青年的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青年问题为导向,深入青年,回应青年关切;坚持“三全育人”,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一体化格局;坚持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社会培养平台,将组织化培养方式与社会化培养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两轮驱动,互为补充;坚持用网络新媒体等手段推动工作,以互联网思维统筹线上、线下培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前沿技术,实现培养结构从层级化结构变为扁平化结构;坚持朋辈教育,正确引导青年骨干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培养“意见领袖”,在青年群体内营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良好氛围。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课题体系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已经较为完备,但是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还有很多需要优化和改善之处。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学习宣传,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使广大青年做到学而信、信而学、学而行;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担负起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加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引导青年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认识我国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解决课程体系中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紧密、不衔接的情况,防止“两张皮”现象,帮助青年用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理论。
(三)提升工作保障,严格考核督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保障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阵地保障。在组织保障上,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制定政策时要给予一定的倾斜,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系统地谋划、研究与实施培养工作,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并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行政与管理资源支持。在制度保障上,一方面要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阵地建设、经费保障、服务功能等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要完善选拔、培训、管理、激励、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具体细则。在人才保障上,利用团属院校建立基地,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力争推出一大批高质量、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成果和教材。在阵地保障上,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阵地,推动“青年之声”线上平台和“青年之家”等线下服务阵地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深度融合,与共青团日常工作深度融合。
此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一定要把好“选人关”,坚持严进严出,加强质量控制,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坚持从德、能、勤、绩、廉、学六方面设计,坚持定期与随机、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各级党委要经常性采取走访座谈等方式督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情况,对典型工作案例要适时总结及时推广,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不全面现象或实施时存在各种问题的要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3]刘仁荣、方小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4]倪邦文:《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光明日报》2016年5月4日。
[5]李骥:《在高校共青团新时代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南京大学新闻网,2018年5月26日。
[6]习近平:《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光明日报》2016年2月22日。
[7]习近平:《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新华社,2017年7月21日。
[8]习近平:《新时代的红色基因这样传承》,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wztt/201803/t20180311_11493155.htm,2018年3月11日。
[9]刘东海、汪慧:《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逻辑、境遇与超越》,《北京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
[10]赵士初:《推进高校“青马工程”三级联动发展》,《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1]黄广顺:《“大思政”逻辑下深化高校“青马工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2]徐敏、任真真、王泰然:《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对“青马工程”的启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13]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e
Hu Bangning, Wang Fan
Abstract:After a long period of hard work,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New issues are proposed in the new era, and new topics are proposed. As the important brand projec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hich shoulders the fundamental tasks, fulfills its politic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erv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 “Qingma Project” must respond to new requirements, recognize the new situation, and undertake new missions in a timely manner.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China,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the young Marxists, and first discusses the new miss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young Marxists in the new era.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young Marxists in the new era, and finds that the young Marxist training system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era; finally, combining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a new era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young Marxists is cultivat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current young Marxists are given.
Keywords:New Era; Young Marxist; Training
[1]胡邦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帆: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4]刘仁荣、方小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5]倪邦文:《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光明日报》2016年5月4日。
[6]李骥:《在高校共青团新时代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南京大学新闻网,2018年5月26日。
[7]习近平:《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光明日报》2016年2月22日。
[8]习近平:《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新华社,2017年7月21日。
[9]习近平:《新时代的红色基因这样传承》,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wztt/201803/t20180311_11493155.htm,2018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