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劳动者的技能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安身立命、人生出彩的重要凭据。以往的职业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往往集中在职业教育制度自身,而本书对此是一个明显的突破。在国家、企业、工会等更广泛背景中进行技能形成制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既关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又关乎国家、企业与教育之间合作制度构建与完善的宏观战略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书从技能形成制度的比较角度,来探索为什么在有些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模式,而在有些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困难重重。
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站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回溯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分析制度形成与演化中的利益冲突,探究技能形成的制度构成;站在制度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的共性与规律,并对比我国的技能形成制度,分析了在技能形成制度的发展与演化中,我国与高技能形成模式、技能替代模式的共性与差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不同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并对比我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冲突,探究我国缺失了哪些利益相关者、为何没有形成利益博弈与平衡;在历史回溯和制度变迁、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高技能形成模式、技能替代模式等技能形成制度的构成,并对比我国的技能形成制度,分析了我国构建技能形成制度“缺什么”,“应如何做”。
简言之,本书探究的主要问题分四个方面。第一,“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下技能形成制度变迁及规律如何?第二,“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的技能形成制度中,关键行动者是谁?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其相互之间的博弈造成了哪些不同的结果?第三,“高技能形成”模式与“技能替代”模式技能形成制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高技能战略形成有无共同条件?第四,我国与“高技能形成”模式、“技能替代”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是什么?我国在学习与借鉴其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我国的技能形成制度该如何构建?
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我国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问题,构建技能形成制度,以及技能形成制度的研究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粗读该部书稿,我认为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一,建立了技能形成制度的分析框架。该书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技能形成的制度问题,从历时性研究中回溯技能形成制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并从技能形成的关键问题——“谁投入、谁培养、谁评价、谁使用、合作制度状况”五个维度具体分析了技能形成制度的构成,为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研究与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第二,探究了“高技能形成”模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系统总结了“高技能形成”模式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各国技能形成制度变迁的规律、技能形成具体的制度构成及互补性等,为后续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研究提供素材和基础。第三,有助于摆脱我国技能短缺困境。随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逐步深入,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必定要在制度层面加以解决,最终形成一种与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内涵确定、系统完整、相互匹配、运行良好的系列制度,以规范、促进我国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摆脱技能短缺困境,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搭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梦。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其多年研究的倾心之作。作者在读博士期间,踏实钻研,具有做学术研究的韧性与冲劲儿。博士毕业后,她以“我国技能形成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研究”为题首次申报即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立项。希望作者作为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者,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勇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承担历史责任,坚持不懈,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和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