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思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领域之一——机器人技术发展与生产技能、工匠精神、人类劳动等的关系
(一)关于机器人与生产技能
关于机器人与生产技能的关系,正确态度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清机器人将可能淘汰哪些技能、不可淘汰哪些技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以及为了实现“人机合作”将可能产生哪些新的技能,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由于工业机器人的出现,“生产技能已经过时”“学生产技能没出息”的态度,肯定是不正确的。
(二)关于机器人与工匠精神
工厂劳动者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如果机器人把工厂劳动者的工作都顶替了,还需要工匠精神做什么?这种看法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生产实践表明,新科技革命将会使工匠精神更加出彩。比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日益发展并进一步朝“个性化(个人化)生产”转变,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进行定制生产的“新型劳动者”显然需要一种“新工匠精神”,即通过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亲情对话,为消费者提供“量体裁衣”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裁缝式的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精神,而且是“为了人民中的每个人”服务的精神,显然,这种“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制造什么”的工匠精神会比过去“生产者制造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提升了一个档次。
(三)关于机器人与劳动
资本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会尽最大可能以机器人替代劳动,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使劳动者承受“没有工作的伤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群体,结论都相同:工作是有益的。”“工作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7]“劳动对一个人的身份和稳定,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8]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世界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愿望是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在这之后,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纷至沓来”。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之所以出现政治动荡和社会秩序混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这个“世界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有鉴于此,当今中国制定机器人发展战略,应该不忘对劳动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这个“世界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愿望”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具备上述“三个尊重”,很可能对国家或企业的机器人发展战略,带来大不一样的结果。(主要参见第六章“机器人革命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