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资料来源和主要内容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档案、报刊资料、宣传出版物和口述资料。档案主要包括藏于甘肃省档案馆总数为2258卷的引洮工程局卷宗及甘肃省委、省政府、水利局、民政局等机构的档案。报刊资料主要为涉及引洮工程所在时段、所在区域的报刊,[46]以引洮工程局党委机关报《引洮报》为主,共353期,基本伴随引洮工程始终,最直接、最全面地反映了工地社会的面貌。为宣传引洮工程,当时有一大批出版物问世。[47]虽然这些出版物带有宣传色彩,但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展现那个时代人们对引洮工程的看法,为后人提供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口述资料是上述档案文献极有益的补充,包括两类。一类是零散记载在引洮工程涉及区域的县志、文史资料和党史资料中亲历者的回忆;一类是笔者采访工程亲历者的资料,采访对象有勘测设计人员、工务处干部、秘书处文职人员、先进模范人物和普通民工数十人。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工地社会的产生、运行及裂解,结论部分总结工地社会的特点。
第一部分讨论引洮工地社会诞生的缘起及工地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指出引洮工程在“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从幕后走向台前,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指出引洮工程上马后,工地社会的雏形渐渐呈现。大批身份各异的民众在短时间内来到工地社会,在工地社会诞生的最高目标——引洮工程建设面前,他们各司其职、各守其分、分工协作、目标归一,因此有了新的身份——工地人。
第二部分讨论引洮工程如何在波折中实施了两年多。整个施工过程就是工地社会的运行过程,而为保证施工所进行的制度安排及工地人的应对,构成工地社会运转的丰富图景。
第三章考察引洮工程的施工过程,是工地社会赖以运转的基本条件。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政策下,工程线路与施工目标屡次更改,尽管工地人将施工摆在首位,但难以超越客观的现实困顿,施工计划屡遭挑战。
第四章考察维系工地社会正常运转的制度保障,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及善后保障制度。这一套自上而下的完备组织系统和特有的宣传动员理念,为引洮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引洮工程涉及区域为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粮食、工具等各种物资,构成工地社会的后勤保障制度。正是有了各种制度的合力,引洮工程才能够在诸多挑战面前付诸实践。
第五章考察工地社会运行中渐次形成的各种日常实践,包括工地生活、工地文娱与工地政治。随着施工的进行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工地人的衣食住行、商业交换、交通邮政通信、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文化娱乐、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渐上轨道,在施工生产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亦可见工地社会的特殊之处。
第六章描述各类工地人在工地社会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工地社会持续运转的内在理路。各类干部、先进模范、普通民工、“五类分子”和“反革命”等不同群体及其各自的管理、生产、生活、改造等,既自成体系,又彼此交织,因同一工程建设目标而共同维系工地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的反应既表现出那个时代民众的共通之处,又因身处工地社会而有其特点。
第三部分指出引洮工程在1960年代经济困难时无以为继,工地社会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走向裂解。而引洮工程的中止与工地社会的解体,都与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纠错机制直接相关。
第七章考察引洮工程面临着内外交困局面,工地人展开生产与生活各方面的自救。种蔬菜、养牲畜、寻找代食品成为他们维持日常生活之必需。
第八章考察引洮工程在下马过程中,相关部门自上而下采取的各种主动自我纠错措施及效果。
结语部分对引洮工地社会的时空特征进行理论概括与分析。
黄仁宇曾经说过:“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48]这深深地影响了本书的写作。在本书主体部分,笔者将用原始档案尽力呈现工地社会复杂的多面性,以尽可能充分的细节和生动的例子带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回到那个充满光荣、梦想与心酸、血泪的工地,了解并感受当时民众的喜怒哀乐。工地社会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它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广袤中国“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对它的深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特殊的“时间”和“空间”。
[1] 《关于引洮水利工程测量计划》(1958年3月12日),甘肃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31,目录号1,案卷号587。下文称为甘档,档案号:231-1-587。
[2] 《穿过两千公尺高的崇山峻岭修一条一千多公里长的大渠,惊天动地的引洮工程开工,工程与运河媲美,将把二千万亩旱地变为水田》,《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3] 《关于半年来接待外宾、来宾工作的总结报告》(1958年12月6日),甘档,档案号:231-1-432。
[4] 这一问题在张济顺教授的著作《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自序中有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5] 潘家铮、何璟主编《中国大坝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第6页。大型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总库容≥1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30万kw)、水闸(过闸流量≥1000m3/s)、泵站(装机流量≥50m3/s或装机功率≥10000KW)、跨流域并跨水资源三级区的引调水工程、2级及以上堤防工程灌溉面积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
[6] 张含英:《余生议水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1999;王化云:《我的治河实践》,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袁隆:《治水六十年》,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陈惺:《治水无止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 Rhoads Murphey,“Man and Nature in China”,Modern Asian Studies,1967,Vol.1(4),pp.313-333
[8] Michel Charles Oksenberg,“Policy Formulation in Communist China:The Case of the Mass Irrigation Campaign,1957-58”,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1969.
[9] David Allen Pietz,The Yellow River:The Problem of Water in Moder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10] 李海红:《史学视角下的红旗渠研究》,巴蜀书社,2012;包和平:《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11] 赵筱侠:《苏北地区重大水利建设研究(1949-1966)》,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2。
[12] 吕志茹:《“根治海河”运动与乡村社会研究(1963~1980)》,人民出版社,2015;吕志茹:《集体化时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民工用粮——以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3期;吕志茹:《主体与后盾:根治海河运动中的生产队角色》,《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葛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皖西北河网化运动研究——以临泉县为例的初步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葛玲:《新中国成立初期皖西北地区治淮运动的初步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 期;等等。
[13] 刘:《人民公社初期水利建设工地管理与民工日常生活——以1958~1960年太浦河工程上海段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
[14] 郭丽娟:《河北省根治海河民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6。
[15] 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洪业·杨联陞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752~808页。
[16] 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66页。
[17] 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第328~329页。
[18]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 秦晖:《“治水社会论”批判》,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zhongguoshizhishui/detail_2010_07/21/1809968_0.shtml。访问时间:2012年2月24日。
[20]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7~8页。
[21] 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1912-1937)——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986,第356~360页。
[22] 〔美〕戴维·艾伦·佩兹:《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姜智琴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2页。有关毛泽东对水利问题的看法,参见王琳《毛泽东水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2。
[24] Franz Schur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pp.1.
[25] 《引洮纪实之圆梦九甸峡》,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26] 樊弋滋:《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运行,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中国水利报》2015年8月11日,第1版。
[27] 林治波、刘海天:《活水解了陇中“渴”,过去挑咸水,今天洗淋浴》,《人民日报》2017年9月13日,第10版。
[28] 斯科特总结导致这类工程失败的四个因素是“能够重塑社会的国家简单化”“极端现代化意识形态”“独裁主义的国家”“软弱的公民社会”。参见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6页。
[29] 即“The approach here is one the focuse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on conclusive outcomes……the state-in-society approach points researchers to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of groupings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those whose actual behavior they are vying to control or influence.”——Joel S.Migal,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23. 参见〔美〕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0] 学界对于“国家政权建设”(the state-building)这个舶来概念在何种程度上适应并解释中国社会的讨论非常多,参见郝娜《政治学语境中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关于理论限度的检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王德福、林辉煌:《地方视阈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实践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1]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32] 唐军:《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3]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4] 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1958年4月15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238页。
[35] Stephen Kotein,Magnetic Mountain:Stalinism as a Civiliz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36] Gordon R.Clapp,The TVA:A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William U.Chandler,The Myth of TVA: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ennessee Valley,Mass: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Aelred J.Gray and David A.Johnson,The TVA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Institution and its Mission,Famham: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5;钱乘旦主编《相信进步——罗斯福与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7] 《大庆建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人民日报》1966年4月2日,第1版。
[38] Hou Li,Building for Oil:Daq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Sta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8.
[39] 毛泽东:《违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512页。
[40]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89,第1页。
[41] 王龙飞:《近十年来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述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1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行龙《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鲁西奇、林昌丈:《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11;张亚辉:《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民族出版社,2008;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等等。
[42] 张俊峰:《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
[43] 牛静岩:《渠水留伤——河北与河南两村落间水纠纷的人类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4。
[44] 柴玲:《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对晋南农村一个扬水站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
[45] 吕德文:《水利社会的性质》,《开发研究》2007年第6期。
[46] 引洮工程涉及区域的报纸,如《天水报》《定西报》《定西日报》等;甘肃省在“大跃进”时专门的出版物,如《红星》《甘肃农民报》《甘肃水利》等;其他诸如相关时段的《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政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也在参考之列。
[47] 这些出版物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介绍当时的先进人物及先进集体的,如《战斗在引洮工地上的共产党员》(共3辑)、《战斗在引洮工地上的人们》(共3辑)、《怎样做水利工地党的支部工作——引洮工地党的支部工作经验介绍》、《不朽的引洮战士——袁伟》、《引洮工地文化工作的初步经验》等;二是介绍引洮工程本身的,如《引洮上山画报》《山上运河》《银河落人间》《伟大的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等;三是介绍引洮工程的施工问题及先进工具的,如《引洮上山工程地质问题》(共2辑)、《水利工程施工经验介绍》、《先进水利工具介绍》、《甘肃的水利水土保持》、《引洮工程的技术革新》、《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几点施工经验》、《引洮工地的先进工具及土石方大爆破》、《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具改革工作》等;四是为引洮工程所谱写的诗歌集,如《引洮上山诗歌选》(共3集)、《为水而战》、《引洮歌声》、《洮河上高山》、《甘肃新民歌选》等。
[48]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第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