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带给公共管理活动新的变化因子。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渐扩大,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探讨其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有多重层面的分析和解读。
为了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真实影响,本书以调研访谈为基本研究方法,走进政府系统,走近各个层级的政府公务员,试图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厘清互联网影响下政策系统运行新机理。
本书按照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设计了论述框架,以多源流分析等理论为基本工具,详细分析中国公共政策议题提出、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终结等不同阶段互联网对政策各种要素产生的影响,再以对公务员的调研访谈,探讨现实网络条件下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
本书通过三个区域性典型政策案例,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政策、河南省平坟政策、郑州市治理雾霾政策的具体剖析,试图揭示网络对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造成的实际影响。
在政策建构阶段,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对于政策建构会产生影响,但是政府系统依然按照传统官僚制的特点运行,公务员群体虽有对互联网政策议题的敏锐性,但如果没有上级压力,就不会把它作为提出政策议题的必要基础条件。
在政策制定阶段,互联网对于政府系统的影响较大,呈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互联网影响下,公务员接触多元化利益表达,也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学习,提升具体政策制定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政策制定原有内在运作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因此只有在互联网影响因素迎合了官僚系统自身运作需要时才能起作用。相比较而言,县一级政府系统会更多地使用网络工具公开政策方案,以期获得更完善的政策并在执行中得到民众的配合。
在政策执行阶段,互联网对于政府系统的监督作用是空前的,在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方面尤其如此。但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政府公务员往往会有意识避免政策执行效果的公开化。
在政策评估和终结阶段,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系统,开始带来多元评估主体,对于政策的终结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本书的最后,参照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模型,设计了一个符合中国当前政府运行实际状况的互联网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框架。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着重对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关键因素——制定政策的人,即公务员群体进行研究。其一,从新的维度重新审视互联网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年多的调研访谈,获得了互联网对公务员群体在公共政策方面实际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和例证。其二,在访谈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多种政策实例的研究分析,参照托马斯的政府决策模型,将当前中国互联网影响下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状况细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即自主管理决策、改良式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公共决策等模式,不同层级的政策,不同的政策环境,需要不同的公共政策参与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 政策流程 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