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走向大滨湖
合肥是一座靠近巢湖(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然而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并没有向滨湖靠近,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巢湖污染比较严重,且巢湖边都是低洼的行洪圩区。但是,综观全球的大城市,不是滨江,就是滨湖,要么滨海,要么跨江。合肥临水,而不滨水;合肥坐拥巢湖,而又不能够享有巢湖水之灵气。合肥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座滨湖大城市呢?合肥人在思考、在规划、在行动。
1.城区拓展
合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开始采取了一体化连片发展模式,通过在城市四周不同方位建设多个开发区和新区,实现了城区的扩容和城市框架的拓展。1991年起,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庐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继成立或动工建设,这些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发展承载平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02年启动建设的政务文化新区,更是以独特的规划理念打造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新城区。
1991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位于合肥西部,区域面积目前已发展为179平方千米,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其成立是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新区的建立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并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1993年4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合肥西南部成立。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国家鼓励进一步对外开放,合肥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政策基础。合肥也需要一个平台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经开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吸引外资、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平台。同时,合肥经开区的建设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2000年,合肥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为268.97平方千米。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合肥西北部,前身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1992年12月动工建设,旨在顺应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同时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与人才、拓展城市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并提升合肥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2016年6月,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次扩区,新站高新区的辖区面积已经扩展到204.73平方千米。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打造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成为合肥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2年3月,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面积为12.67平方千米,位于合肥市西南,南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靠老城区,西临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新区,既是为了满足市政府行政中心迁移的需求,通过集中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建设商业中心、金融商务区等,吸引企业和资本,创造就业机会。政务文化新区已成为展示合肥城市形象和现代化成就的窗口。
此外,2002年,合肥还支持每个市辖区成立开发区,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每个区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
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合肥西部,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于2002年10月获批成立,批准面积6.75平方千米,后扩区至11.6平方千米。目前,该开发区通过发展环境科技、数字经济、电商(跨境电商)、工业设计等产业,形成了“四轮驱动”的产业布局,促进了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合肥庐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合肥北部,于2002年成立,总规划面积13.53平方千米,已建成区面积6平方千米。该开发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大健康、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002年5月,合肥包河经济开发区成立,位于合肥东南,原为包河工业区,2006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后于2015年更名并扩区,实际管辖面积37.33平方千米。该开发区位于合肥滨湖科学城和环巢湖科创走廊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邻巢湖和省行政中心,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
2.“三县”协同
肥东、肥西和长丰三个县与合肥市区相连。这三个县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实现了与合肥市区的无缝对接及一体化发展。
肥西县的桃花工业园是安徽省首家县级工业开发区,于1991年启动建设,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正式更名为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其位于合肥市区西南,距离市中心较近。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该规划表示,合肥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9月设立,2005年经国家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其位于合肥市区的东面,距市中心15千米,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50分钟车程,距合肥火车站15分钟车程,距高速公路出口5千米。现有两条城市快速通道与合肥市无缝连接,开通24小时城市公交。肥东新城开发区在光伏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吸引了众多光伏储能企业落户,推动了肥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993年,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成立,是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全省首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其位于合肥北二环和北绕城高速之间,毗邻蒙城北路、阜阳北路(高架)、淮南北路三条城市一级主干道,与市区无缝连接,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33平方千米。
2001年,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应时任县长邀请,为长丰县做战略谋划,由程必定会长带队,时任市政府政研人员郑家余、研究会研究人员等近10人参加,调研发现当时长丰县最大的纳税大户印刷厂,一年纳税才50万元。研究会提交的研究报告,提出“融合联淮、建设园区、搬迁县城、关键在人”十六字方针。后来长丰县启动了合肥北部组团建设,规划面积约170平方千米。合肥北部组团,也称合肥北城,是与合肥南部滨湖新区对应的第一个被批准的城市组团。北城新区是合肥规划中的城市副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庐阳区以北,是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从空间区位上看,北城新区扼守合肥的北大门,受省城辐射强,具有先发优势。其交通条件便捷,已形成“城市干道+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轻轨”的发达交通网络。产业发展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等产业,吸引了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北城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在区域上,“三县”的这些开发区已经与合肥市区连成一片,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它们不仅推动了本县的经济发展,还加强了与合肥市区的产业协同和融合,为合肥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走向滨湖
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滨湖城市梦想,合肥开启了滨湖新城区建设。首先,滨湖圩区临近巢湖,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其次,该区域土地资源相对充裕,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能够满足城市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为城市的长远规划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再次,从塑造城市特色考虑,依托巢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可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特色的城市新区,展现合肥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最后,从老城区的长江路到达巢湖岸边,直线距离只有17.2千米。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相吻合,合肥开始了新城区建设。
2006年10月,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年11月,合肥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正式启动滨湖建设,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
2006年,是滨湖新城区建设启动之年,在位于滨湖新城区东临上海路、西接包河大道、北靠紫云路、南依方兴湖,总占地面积4 000余亩的区域,开工建设安徽省政府办公区。2015年,各种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完工,成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
2016年4月1日起,中共安徽省委机关、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人民政府机关、省政协机关四大省级领导班子搬迁至滨湖新城区办公大楼办公。自此,合肥的滨湖,成为安徽的滨湖。
2016年4月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合肥滨湖核心功能明确且多元,是集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会展、省级休闲旅游及综合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新城,成为合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也是合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小结
2002年前后,合肥市四大班子的办公场所还蜗居在合肥老市中心,既不利于市区的交通顺畅,也不利于合肥城市的向外拓展。2002年政务文化新区启动建设,初步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但是合肥主城区的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的行政中心,没有及时向外围搬迁,现在已经成为主城区交通拥堵和行政活动困难所在,成为遗憾。如果在2010年前,三大区及行政中心完成向城市外围的搬迁,合肥的城市结构可能会更加完美。总体来看,合肥基于滨湖圩区的自然景观优美、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启动了滨湖新区建设,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在助力合肥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空间布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