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美国医学博士第一次逛南京路
乔治、卡茨和雷文森这三个美国青年,因各自不同的原因选择了医生这个崇高职业,多年在高等学府苦学,他们的家人也都有着不同的期望。卡茨的恋人已等着他回去结婚;雷文森的父母已经安排儿子到某个著名医学院任教;而老海德姆一家也在计划着乔治从欧洲学成回来,在纽约或者北卡罗来纳州的某个城市开办一个诊所,希望他成为社会上有名誉有地位高收入的著名医生。要知道乔治·海德姆在家境不富裕的情况下,坚持半工半读而获得优异成绩是多么不容易啊!为了保证乔治读完医科大学,家人勤奋工作,并在银行积存了一笔钱,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银行破产了,存的读书钱一夜间没有了。家人们都做出牺牲,他的小弟放弃了读大学而去为工程挖土沟赚钱,叔舅、姨婶等人都尽力帮忙,他们相信这位从小被称为“夏非克”的乔治,是一位值得大家自豪的特殊人物,将来会给海德姆家族带来荣誉和光彩。
在他们三人离开校门迈入社会的时候,从欧洲的报纸上看到,广袤的东方古国——中国,有某种热带皮肤病在流行。医生的崇高使命感,加上对神秘古国的好奇,使这三人共同决定买船票去上海,在中国从医考察一年。
年轻人总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自从选择了“医”,在学习中愈发加深了对职业的理解。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医”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职业,受到普遍的尊重与敬仰。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会患病是由于恶魔和神灵等的诅咒,所以医生职业在世界各地同宗教有着很大关系。在西方,希腊神话里埃斯科拉庇俄斯(Asklepios)手拿拐杖的形象是“医”的象征,人们将其尊崇为医神。现代通俗地说,“医”就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及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

图2-1 乔治在上海试抬轿子(苏菲供图)
于是,三个美国青年在买了船票去上海时,各自写信告诉远在美国的家人:“一年以后,我们将从上海返回美国。”他们在外滩码头上岸之后,当天就近在英国管辖的公租界地区安顿下来,他们下榻的酒店,据说离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很近。他们仨是外国人,住宿登记表是填英文表格,柜台经理是能说英语的华人,他解释说:“表格是英租界的工部局发下来的。”卡茨说:“怪不得船上那个英国佬那么得意,这里果然是英国人的地盘。”乔治在表上所填的来沪理由是“进行东方热带病考察”。当晚,他们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最繁华、最热闹的南京路闲逛,这里有西式的高楼大厦,绚丽多彩的霓虹灯,世界上最时髦的商品店,还有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及大小轿车,简直就像西方的一个大都市。只是街面上行人那么拥挤,西方人和华人混杂地走着,有富人绅士,也有面黄肌瘦的穷苦人,弄堂口街角还蜷缩着衣衫破烂的乞丐。他们在街上第一次看到人力车,一个瘦个子车夫满头大汗地拉车,后面坐车的是一个戴礼帽的大胖子,乔治对同伴惊呼:“快看,上海是人代替马拉车啊!”他们三人望着人力车,没有羡慕,只是单纯好奇,乔治眼里则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说:“我绝不乘坐那样的车!”
总之,到达上海的这天晚上,乔治他们格外地兴奋!在这数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医生治病和学者研究的空间该是多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