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葡萄牙:第一个海洋帝国的诞生》:弹丸小国的前世今生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部,东、北接西班牙,西、南临大西洋。
今日的葡萄牙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偌大的地球村中,它在很多方面看起来似乎都很一般,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曾经的辉煌。巅峰时期的葡萄牙帝国幅员辽阔,其统治的领土地跨欧、美、亚、非四大洲,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千米。
时间回到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见证下,葡萄牙与西班牙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条约规定,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1](西经46度)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归葡萄牙,以西的地区归西班牙,两国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
这条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教皇子午线”,也是全球第一条带有霸权主义性质的分界线。虽然这条分界线现在听起来颇为儿戏,在当时却侧面反映了葡萄牙帝国的强盛。
葡萄牙帝国之所以能崛起,主要是因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大航海时代之前的葡萄牙国力极其贫弱,地盘和现在的葡萄牙相差无几,且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只有西部小面积的海岸平原适合耕种,因此连粮食也不能自给,可以说是穷困潦倒。
那时的葡萄牙不但贫穷,而且人口不多,只有百余万,是典型的“草根”国家。那为什么葡萄牙能在欧洲突然崛起呢?
答:巨大的历史机遇。
在世界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影响力极大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它们的诞生地大多在中东地区。其中,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具代表性。而这两种宗教,都在葡萄牙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基督教在诞生之初,曾受到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强烈打压,其创始人耶稣更是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然而,基督教的生命力实在顽强,光靠政治手段根本无法阻止其传播。最终,基督教还是一路沿着地中海传到了欧洲。甚至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直接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2]。自此,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人精神世界的主宰。
公元7世纪,同样诞生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开始崛起,并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在亚非欧大陆传播。阿拉伯帝国先是征服了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然后沿着地中海南岸一路向西,征服了整个北非,最终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大西洋。
阿拉伯帝国的下一步该往哪里去呢?阿拉伯人站在南面的撒哈拉沙漠与北面的直布罗陀海峡之间,果断地选择了北上——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阿拉伯人在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原本想向北继续扩张,却遭到了来自西欧大陆的强国——法兰克王国的阻挡。在法兰克王国的支持下,伊比利亚半岛上那些不愿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们开始抵抗,阿拉伯人向北扩张的梦想因此破碎。在随后的7个世纪中,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最终,阿拉伯人被赶出了半岛,这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历史上著名的“收复失地运动”。
在抵抗阿拉伯人入侵的过程中,伊比利亚半岛上诞生了一个新的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即西班牙的前身。而葡萄牙的崛起之路,正和卡斯蒂利亚王国有着密切的关联。
11世纪末期,卡斯蒂利亚王国收复了葡萄牙北部的部分土地。于是,当时的国王阿方索六世就把这片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女婿恩里克,即葡萄牙伯爵。
1112年,恩里克伯爵去世,其子阿丰索·恩里克斯[3]——3岁登基,由其母摄政;16岁亲政,驱逐其母——继承爵位,成为葡萄牙伯爵。
成年后的恩里克斯不愿臣服于卡斯蒂利亚王国,便自称“葡萄牙亲王”。1139年,恩里克斯称王——史称阿丰索一世,并建立葡萄牙王国(勃艮第王朝)。从此,葡萄牙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位年富力强的统治者一边和卡斯蒂利亚王国作战,争取葡萄牙的独立地位,一边继续向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穆斯林发起进攻。
在罗马教皇的调解下,卡斯蒂利亚王国与葡萄牙王国签订了《萨莫拉条约》,正式握手言和,并联手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穆斯林作战。
1147年,葡萄牙攻克里斯本。1249年,阿丰索三世从穆斯林手中收复了南部的阿尔加维地区,并最终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正式奠定了如今葡萄牙的疆域。
葡萄牙虽然获得了彻底的独立,但整个国家仍然非常贫穷: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就连仅有的疆土,还多半是不适合耕种的山地和丘陵。虽然葡萄牙国王名义上是国王,但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君主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无论如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葡萄牙国王总算可以自己做主了。
不过,葡萄牙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其国家的命运才能真正改变。
阿丰索三世的儿子迪尼什是葡萄牙独立之后的第六位国王。迪尼什虽然治国理政的能力平平,却一直自诩风流,喜欢文学,又向往爱情,还留下了一个私生子——阿丰索·桑切斯。
迪尼什的大儿子阿丰索王子也非泛泛之辈,为与异母的弟弟争夺王位继承权,他选择了公开造反,和父亲兵戎相见。双方两败俱伤之下,国王迪尼什不得不将自己的私生子送到卡斯蒂利亚。最后,阿丰索王子顺利登上王位,是为阿丰索四世。
阿丰索四世天生热爱杀伐,继位之后也没闲着,因着女儿的婚事,便向邻居卡斯蒂利亚开了战。
一方面,本就穷困的葡萄牙陷于战事,自然没法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阿丰索四世的精力都用在了打仗上,没时间教育下一代,导致他的儿子佩德罗王子也不让人省心。
佩德罗王子私生活混乱,和情妇伊涅斯生下好几个孩子,甚至为此把身为王妃的合法妻子气死了。除此之外,更让阿丰索四世难以忍受的是,佩德罗王子的这位情妇和被老国王迪尼什送往卡斯蒂利亚的私生子关系匪浅。
愤怒的阿丰索四世联合群臣棒打鸳鸯,并私下处死了伊涅斯。得知伊涅斯惨死,佩德罗王子悲愤欲绝。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佩德罗王子愤而起兵,讨伐他的父亲。于是,一场由爱情引发的父子大战拉开了大幕,葡萄牙也因此再次陷入可怕的内乱。
打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颇为疲惫,遂休战和解。不过,佩德罗王子始终没有忘记伊涅斯的惨死,因此在顺利继承王位之后便展开了报复。他疯狂地清算父亲的旧部,残酷地处死了相关大臣——老臣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原本只是为了讨好阿丰索四世,却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除了为伊涅斯报仇外,佩德罗还把她的遗骸搬到了朝堂上,并追封她为王后,他想用这种疯狂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她的爱。
佩德罗虽然非常喜欢自己与另一位情妇所生的儿子若奥,但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费尔南多一世。然而,费尔南多一世这个新国王更是穷兵黩武,把原本就贫弱的葡萄牙折腾得摇摇欲坠。
由于费尔南多一世没有子嗣,因此王位在他死后就出现了空缺。于是,王后莱昂诺尔就宣布费尔南多一世唯一的女儿继位为女王,她则为摄政。在王后摄政的过程中,若奥先是趁机收买人心,然后通过政变夺得了王位,成为阿维什王朝的开创者“若奥大帝”。
回顾上面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葡萄牙王国在独立之后,王位的传承一直非常混乱,这也导致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越乱越穷、越穷越乱的怪圈,根本看不到改变王国命运的迹象。
但世事无常,在历史上,通过强力取得王位的君王往往都是敢想敢干的性格。有时候,他们会把国家搞得更乱,如杨广;但有时候,也可能把国家变得更好,如李世民和朱棣。而若奥大帝就是在强力之下,把国家变得更好的一位君王——葡萄牙世代贫困的命运,在他手中发生了改变。
若奥一世之所以能被葡萄牙人称为大帝,自然有其过人之处。相比之前的国王,他为国家做出了两项非同凡响的贡献。
第一项贡献就是重新制定了葡萄牙的国策。
在若奥一世之前,葡萄牙一直围绕着伊比利亚半岛折腾,可伊比利亚半岛本身面积就不大,且大部分都被旁边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时期)占据着,葡萄牙只能被挤在大西洋沿岸的一处狭长地带——在贫穷的弹丸之地,再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若奥一世一看,既然各位前辈在陆地上碌碌无为,那么索性就改变国策,朝海洋发展。
茫茫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困扰欧洲人的天堑,要通过海洋谋求国家发展谈何容易?但对于得位不正的若奥一世来说,再难也要搏一把。
幸运的是,他成功地吹响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奏,葡萄牙的国运也因此改变。若奥一世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对葡萄牙的第二大贡献: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鼎鼎大名的亨利王子。而葡萄牙崛起的历史机遇,便源自亨利王子。
在亨利王子横空出世之前,小国寡民的葡萄牙犹如一支平淡无奇的“僵尸股”;而亨利王子的出现,使葡萄牙成了一支独一无二的“妖股”,成功实现了“草根”逆袭。
提起大航海时代,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说起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等名字。但实际上,亨利王子才是大航海时代的奠基者。虽然就算没有他,大航海时代也会到来,但一定不是现在历史上记载的样子。
亨利王子全名唐·阿丰索·恩里克,生于1394年(比郑和年轻23岁),是若奥一世的第三子,母亲是个英国人。据葡萄牙历史记载,亨利王子诞生时的星象预示着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
注释
[1]里格(League),欧洲和拉丁美洲一个古老的长度单位,在英语世界通常定义为3英里(约4.828千米,仅适用于陆地上),或定义为3海里(约5.556千米,仅适用于海上)。
[2]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共颁《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3]本书中,葡萄牙的人名“Afonso”使用中文译名“阿丰索”,西班牙的人名“Alfonso”使用中文译名“阿方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