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笑谈28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渭水之盟

太宗皇帝即位后,北方的突厥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大威胁。东突厥汗国在颉利可汗的领导下,不仅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还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地区。面对这样的外部压力,唐太宗深知,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应对之道。

早在隋末时期,突厥就已经成为中原各势力争夺的重要盟友。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也曾依靠与突厥结盟来获取支持。但随着唐朝逐渐稳固,这种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突厥希望继续保持对中原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则渴望摆脱外族的干涉,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权。

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颉利可汗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入侵关中平原,大军压境,直逼长安城下。此时的唐太宗刚刚登基不久,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军队数量也相对较少,战斗力也相对弱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唐太宗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协议,避免正面冲突。

为了确保谈判顺利进行,唐太宗精心挑选了一支由文武双全的大臣组成的使团前往突厥营地。这支队伍包括了当时著名的将领尉迟敬德、高士廉等人,以及擅长外交事务的官员温彦博。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既要展现唐朝的实力和决心,又要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

那天,使团从长安出发那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中。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为这些勇敢的使者送行。唐太宗亲自来到城门外,叮嘱各位大臣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此去突厥,责任重大,你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力而为。”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大唐的近三百年的命运,都系于这个队伍身上,可谓是责任重大。

经过长时间艰苦跋涉,使团终于抵达了突厥营地。颉利可汗早已得知消息,在营帐前迎接客人。双方见面后,按照礼仪互赠礼物,并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随后,正式会谈拉开了帷幕。

谈判桌上,气氛异常凝重。突厥方面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如要求唐朝割让大片土地、支付巨额赔款等。面对这些无理要求,使团成员们始终保持冷静,据理力争。他们强调,唐朝愿意保持友好往来,但绝不会屈服于任何不合理的条件。

在这场谈判中,有个著名的大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温彦博,他的表现尤为出色。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巧妙地回应了突厥方面的每一个问题。据说,在谈判过程中,温彦博曾用一句妙语化解了一场危机。当时,颉利可汗提出要将唐朝的一位公主嫁给自己的儿子,以此作为结盟的前提条件。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温彦博灵机一动,回答道:“陛下贵为天子,公主乃金枝玉叶,岂能轻易许配他人?不如我们各自选派一位优秀的青年才俊,让他们结为兄弟,这样既能巩固友谊,又不失礼节。”这句话不仅巧妙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还赢得了颉利可汗的好感。

当然,除了言语上的较量,使团还展示了唐朝的强大军事实力。尉迟敬德作为随行将领之一,在适当时候站出来,与一名突厥勇士进行了决斗。两人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就在关键时刻,尉迟敬德突然使出一招绝技,将对手制服。

说到尉迟敬德这个人,传闻他身材高大,体内流着鲜卑人的血统,深邃的眼睛,浓眉大眼,鼻梁挺直,面容刚毅,留着浓密的胡须。给人以看就是不怒自威。而且尉迟敬德可不是花架子,他武艺超群,骑射技术更是一流,耍的一手好兵器,犹有万夫不挡之勇。

他的勇猛和自信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颉利可汗意识到,如果真的开战,突厥人也未必就能大胜,甚至可能会在唐国人的地盘上吃亏。

更有传言说,唐太宗在派遣使团之前,就已经暗中布置了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渭水附近。万一谈判失败,这支军队随时可以出击,保护使团的安全。当然,这个细节并未得到官方史料的证实,但它无疑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和悬念感。

天时地利人和具在,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会盟被称为“渭水之盟”。双方达成了诸多共识,例如,停止发动战争,双方同意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避免交兵。定期互派使者访问对方,增进了解,促进交流。鼓励两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允许商人自由往来。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活动。此外,唐太宗还承诺每年向突厥赠送一定数量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作为友好象征。这一举措既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渭水之盟的签订标志着唐朝与突厥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更为唐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通过这次成功的外交行动,唐太宗展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正如《旧唐书》所言:“太宗之得天下,非独武功所致,亦因其能用人也。”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渭水之盟不仅是唐朝与突厥之间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更是唐太宗政治智慧的具体体现。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坚定的决心,唐太宗成功化解了外部威胁,为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之得天下,非独武功所致,亦因其能用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