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完成nature投稿
“终于来了。”陈教授站在示波器前,脸色凝重,“你看这组数据。”
林述周快步走到实验台前,只见屏幕上的波形一片混乱,原本规律的量子隧穿特征完全消失了。
“所有数据都这样?”
“从晚上十点开始。”陈教授扶了扶眼镜,“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设备参数完全没变,可测量结果完全乱了。”
这可不是小事。论文投稿在即,前期积累的实验数据全靠这台设备验证。如果数据出现问题,Nature那边怎么交代?
“让我看看。”林述周拿起探头,仔细检查每个接口。二十多年的量子实验经验告诉他,这种异常波形往往意味着更深层的问题。
“会不会是接地的问题?”沈明轩从电脑前抬起头。
“不像。”林述周摇摇头,“你看这个周期性的噪声……等等!”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快步走到窗边。果然,工地上的大型吊塔正在运转,电机的嗡鸣声隐约可闻。
“是外部干扰。”他转身对陈教授说,“工地的起重机产生的强电磁场。”
“这么远也会影响?”
“量子隧穿效应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林述周解释道,“哪怕是微弱的外场扰动,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失真。”
“必须想办法。”陈教授眉头紧锁,“这么多天的实验数据……难道要重做?”
“不,”林述周的眼睛突然亮了,“我有个主意。”
他从口袋里摸出笔记本,快速画起草图:“教授,您看,如果我们这样改造测量电路……”
“如果在示波器输入端加一个自适应滤波电路……”林述周一边画图一边解释,“理论上可以滤掉工地的干扰信号。”
“这个设计太巧妙了!”沈明轩凑近看草图,“用运算放大器搭一个带通滤波器?”
大家立即开始行动。沈明轩负责焊接电路板,陈教授调试参数,林述周则在示波器上不断观察波形变化。整整忙活了三个小时,终于……
“你看!”沈明轩激动地指着屏幕,“波形稳定了!”
陈教授仔细检查着示波器的读数:“干扰完全消除了,量子隧穿的特征重新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继续收集数据了。”
“还有更好的消息。”沈明轩从桌上拿起一份刚收到的传真,“Anderson实验室不仅确认了我们的发现,还联系上了 Martin教授。”
林述周接过传真的手微微发抖。Martin教授,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在前世,父亲去世后他曾查阅过大量文献,知道 Martin教授在 ALK阳性肺癌治疗领域的造诣无人能及。
“他同意接收你父亲。”陈教授的声音带着欣慰,“正式邀请函稍后就会发来。”
林述周靠在实验台上,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这一夜太不可思议了:西门子公司的谈判解决了治疗费的问题,现在又等来了 Martin教授的首肯。
他拨通了沪城肿瘤医院的电话:“姐,有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林述华的声音透着疲惫,显然是又熬了一夜陪床。
“爸爸可以去美国治疗了,我已经凑够钱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一声压抑的啜泣。
“听我说,”林述周语气坚定,“先把爸爸转到 vip病房,再请几个护工轮班照顾爸爸,这段时间你太辛苦了,别心疼钱。你先回杭城休息几天,把你和爸爸护照办了。去美国肯定还是要你陪着去。”
“不用,我自己能……”
“听我的。”林述周打断她,“办完护照还要办赴美签证。我打听过了,签证需要医院的病历、邀请函原件,还有亲属的存款证明。签证中心下周二受理预约。”
“还有件事。”他继续说,“我准备成立一家公司,做德国西门子机床的维修代理。需要个信得过的人管账,月薪一万起步。你觉得怎么样?”
“一万?”林述华惊讶得声音都变了,“这...这也太多了吧?”
“这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涉及更多业务。放心,钱的事以后都不用愁了。”
刚放下电话,陈教授又把他叫过去。
“周周,”陈教授的声音有些严肃,“刚看完你的理论推导部分,第三节那个几何结构的证明,我有些担心。”
“教授指的是...”
“你直接从几何对称性推导出量子态演化规律,这个想法很大胆。”陈教授说,“虽然 Anderson实验室的数据支持这个结论,但评审人可能会质疑理论基础。要不要在这部分补充一些中间步骤?”
林述周沉吟片刻。他知道陈教授说得对——这些推导对现在的物理学界来说可能太超前了。
“我建议在引言部分增加一节,先介绍目前量子测量理论的局限性。”陈教授继续说,“然后用经典的数学工具,一步步引出几何表征的必要性。这样更容易让审稿人接受。”
“明白了。”林述周说,“我这就修改。对了,张教授让我们重点强调实验的可重复性,说这是 Nature最看重的。”
“没错。要把 Anderson实验室的验证数据单独列一节,详细说明他们的实验条件和经验参数。这些细节会增加论文的说服力。”
林述周打开笔记本,开始修改论文结构。理论要适度超前又不能过分超出时代,这种平衡需要精心把握。
晚上七点,终于改完了。
陈教授站在电脑前,仔细检查着论文的最后一个公式。林述周有些疲惫地揉了揉眼睛,这几天和德国人的谈判,紧张程度不亚于做实验。
“好了。”陈教授直起腰,“你加的那段理论推导很完整,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每一步都很严谨。连我这个老学究都挑不出毛病。”
“那就发过去吧。”林述周说。
“等等。”沈明轩从隔壁实验室跑来,“封面信要不要我再看一遍?这可是投 Nature啊。”
陈教授笑了:“放心,我已经让张教授帮忙看过了。他说这个发现足够分量,现在就看审稿人能不能接受这种全新的思路了。”
实验室的传真机开始运转,发出“嗡嗡”的声响。十几页的论文稿一张张传向大洋彼岸的编辑部。封面信的末尾,是 Anderson实验室的推荐语。
“发出去了。”随着最后一页纸被传真机吞没,陈教授长出一口气,“现在就等消息吧。”
林述周站在窗前,看着夜色中的校园。这几天天发生了太多事:修改论文,过滤实验室外部干扰,与西门子百万欧元的合作,现在又完成了 Nature的投稿。
“走吧,”陈教授拍拍他的肩膀,“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请你们去外面吃顿饭。”
“教授……”
“别推辞了,”沈明轩笑着说,“这可是咱们实验室第一次投 Nature啊。”
陈教授订了江南大学附近的一家海鲜大排档。酒过三巡,他端起酒杯,目光依次扫过在座的每个学生。
“我很高兴,”他的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Nature投稿顺利完成,你们的汗水没有白费。”
“这都是周周的功劳。”沈明轩笑着说,“要不是他发现工地干扰的问题,数据就全完了。”
林述周摆摆手,正要说话,突然一阵冷风从后门飘进来,他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多穿点。”陈教授皱眉看他,“这几天熬得太狠了。”
“没事,”林述周喝了口热茶,“就是有点累。”
“接下来就是全国决赛了。”陈教授放下酒杯,神色变得严肃,“江北队这些年一直垄断团体第一,今年我们有机会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