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科举在即
潘常胜闻言大惊。
他未料到这位表弟与之谈论片刻学业后,竟提出要切磋武艺,“你竟也懂武?”
开玩笑,林祥乃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罢了。
他上下打量林祥,这模样、这装束,分明是个彬彬有礼的文雅书生,书生何如?力不能缚鸡也。
他生怕一不小心伤了人。
毕竟他们是远道而来投奔,若伤了人家独子,岂非要被逐出门户?
因此,潘常胜坚决拒绝:“不,我可不与你比试!”
然而只消几回合之后,潘常胜便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正当他怀疑自我,震惊于林祥的巨力之时,贾敏为潘玲芙挑选了两位人选,并巧妙安排让她远远窥见了两人。
她已年方十六,最迟明年便需出嫁,不能再拖,一旦定下,三媒六聘,整套仪式下来需耗时良久。
一位是四品知府之侄,另一位则是五品同知之嫡次子。...
潘玲芙深思熟虑后,选择了那位五品官的嫡次子。
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已考取童生功名,先前曾有过一门亲事,未料女方在过门前因病去世。
如此说来,两人之间似有一种奇妙的缘分,都曾订过婚约,却又都未成行。
对方知晓潘玲芙的情况,并未介意她过往的婚约。
在一次寺庙进香时的“偶然相遇”后,对方也表示满意,这门婚事便就此敲定,开始筹备婚礼事宜。
此刻,贾敏方提笔书信,将此事细细告知娘家。
她深知,母亲定会心生不悦,故而先行动手,再行禀报。
书信抵达荣国府,史氏阅毕,眉头紧锁,未曾舒展,正如贾敏所料,她心中已然不快。
信中,女儿言辞恳切,却难掩其“自行其是”之实。
事前未露半点痕迹,事成方告知,女儿已然羽翼丰满,明知母亲不悦,仍执意而为。
此事若传扬出去,实乃家丑,史氏只能隐忍不发。
而令她不悦之事,并非仅此一桩。信中,贾敏还问及侄女元春近况,言其已至适婚之龄,家中作何打算。
作何打算?
史氏未予回信。
因他们早已商议妥当,欲送元春入宫,以搏取前程。
对此,贾珠曾提出异议,却遭无视。
他深知自己人微言轻,唯有更加勤勉读书,以期未来能为妹妹撑腰。
表姐婚事无需林祥费心,表哥亦不久后被送入书院,每月仅得下山一次。林祥只需专心读书,以备明年春之县试。读书之余,他亦密切关注姑苏甄家之动向。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仿佛他先前之猜疑皆为虚妄。
林祥不禁揣测,对方为何突然罢手?
是官府介入追查,还是所派之人暴露,打草惊蛇?
无论何种原因,皆表明对方行事谨慎,一旦有暴露之虞,便立即取消计划。而那不可告人之物,究竟为何?
他心中已有朦胧猜测,遂将众人撤回,但私下又派新人前往甄家附近安顿,意图守株待兔。
除甄家外,他还分心于自家庄子与铺子,时常前往查看。
贾敏见状,心中忧虑,虽不知儿子所为何事,但知他时常中断学业,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如此真的无妨吗?
随着时日临近,贾敏愈发紧张,常抱黛玉低语:“你哥哥定能成功,对吗?我应对他有信心。”
黛玉自然不解其意,只能偶尔发出“啊啊”之声,以手拍床,示意自己在听。
见女儿如此乖巧,贾敏深感幸运。
虽儿女来得稍晚,却皆乖巧懂事,无需她过多操心。
林祥察觉母亲焦虑,多次劝慰,却收效甚微。唯有待他考完,方能真正让她安心。
所幸还有黛玉与表姐婚事需她操劳,分散了些许注意力,否则她定会更加焦虑。
相比之下,林海则显得从容许多。他经历过此事,深知儿子实力,自然信心满满。见贾敏如此焦急,他便出了个主意,以转移其注意力:“你不如去寺庙为他求个护身符。”
贾敏闻言,精神一振:“对,对,对!我去寺庙为祥哥儿祈福!为佛祖供经,再送些衣物给育婴堂。”
受林祥多年影响,贾敏之观念亦有所转变。昔日之她,或许只会为佛塑金身、点香、点灯、捐赠寺庙,而今,她虽仍愿为佛点香供经,却更信奉实实在在之善行,方能积德。
此外,她还修书一封,遣人送往京城,询问王氏在贾珠应考之时,曾于佛前供奉哪部经文,又向何方神圣燃香祈福,意欲以此为鉴。
王氏接信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周瑞家的言道:“瞧瞧咱们这位姑奶奶,平日里从不将我这位二嫂放在心上,如今有事相求,倒想起写信来了。她也不嫌麻烦,她那爱武成痴的儿子,还想高中?简直是痴人说梦!天生就是个舞刀弄枪的胚子!”
周瑞家的闻言,心中虽忆起珠大少爷曾夸赞过那位表少爷学识不俗,但此刻哪敢逆了主子的意,于是随声附和道:“姑奶奶这怕是急病乱投医了。”
王氏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既如此,那便随便回她几句,也免得外人说我这个做嫂子的不通情理。”
周瑞家的继续捧场:“那是自然,咱们太太的宽厚与大度,府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时光荏苒,转眼便至年关。
今年林家格外热闹,年初黛玉降生,家中由三口人增至四口。
潘玲芙的婚期定在明年秋日,今年便在林家过年,加之潘常胜也从书院归来,一家子共计六口人围坐一堂。
年夜饭不再分男女席,众人共聚一桌。
林海望着这几乎坐满的餐桌,心中已开始憧憬——待将来儿子娶妻生子,这张桌子定能坐得满满当当吧?
黛玉坐在专为她定制的高脚小木椅上,望着满桌佳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已十月有余,不再是只知吮奶的婴孩,见到这满桌美食,兴奋地挥舞着小胳膊,试图伸手去够。贾敏见状,连忙让人取来一根磨牙棒给她:“真是个小馋猫,吃饱了还惦记着尝鲜呢。这些你可还吃不了,得再长大些才行。”...
黛玉似懂非懂地收回手,接过磨牙棒,随即又向林祥张开双臂,示意要抱抱。
林祥熟练地将她抱入怀中:“玉儿,这磨牙棒可还好吃?”
磨牙棒是他特命人用红薯所做,此时红薯虽已问世,却尚未广泛流传,仅在南方部分地区有种植。
黛玉对哥哥甚是喜爱,听他一问,手一松再一紧,磨牙棒便从她手中滑落,却一把抓住了林祥的衣袖。林祥眼疾手快,及时接住了磨牙棒:“玉儿,这是不要了吗?”
黛玉又伸出手,显然是还想要。
林祥夸她聪明,什么都懂。
黛玉眼眸弯成了月牙状,既羞涩又得意。这副可爱的模样,让林祥忍不住伸手轻抚她的发丝。
看着这一幕温馨的画面,潘玲芙与潘常胜不禁思家心切。
他们来扬州已有一段时日,姐弟俩都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生于西北,初到江南颇感不适,这里的气候与西北大相径庭,温暖湿润,尤其是那连绵不绝的雨季,仿佛生活在水中一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并安定下来,也有了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
品味之后,他们深刻理解了父母为何希望他们能离开西北,另谋出路。
差距实在太大了。
他们并不会贬低自己的故乡,但这里的确更加美好。
这里水源充沛,无严寒之苦,河流纵横交错,人口稠密,繁荣昌盛。
然而再美好,也挡不住他们对家的思念。年前他们收到家中来信,嘱咐他们在此安心过年,待年后李氏会前来送潘玲芙出嫁,届时他们也能短暂团聚。
接到家书后,姐弟俩的心绪愈发安定。潘玲芙的婚事已尘埃落定,若无变故,她将在江南度过漫长的岁月。潘常胜初入书院时,学业颇为吃力,加之书院对武艺修炼的时间限制,他曾数次萌生退意。然而,理智告诉他,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他咬牙坚持,心想待母亲前来,见到他的蜕变,定会感到欣慰。
每当这个念头浮现,潘常胜便能重拾耐心,潜心向学。
——身为兄长,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唯有他前程似锦,方能引领弟妹们前行。
若他轻言放弃,家族弃武从文的道路恐将遥不可及——毕竟,在众兄弟中,他已算是读书天赋最为出众的了。
提及读书天赋,潘常胜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林祥,这位比他小一岁的表弟。
明年,林祥便将踏上科举之路,而自己呢?
他曾就此事询问过夫子,夫子答道:“以你目前的进度,保持下去,三四年后可尝试一搏。”
三四年后?
那时他已年近十八,却只是“尝试”,并无十足把握。
而表弟,过完年方才十三岁。
至于林祥下场是否能稳操胜券……潘常胜从未有过怀疑。
每当他有疑惑向表弟请教,林祥总能对答如流,甚至其解释比夫子还要清晰易懂。
因此,每次书院休假归来,见到林祥,潘常胜都不免陷入自我怀疑。
上天似乎对某些人太过偏爱!
出身显赫,体魄强健,相貌堂堂,文武双全,性情温和有礼,在他身上,找不到丝毫官宦子弟的骄奢与傲慢,令人不由自主地信赖。
世间真有如此完美之人吗?
潘常胜心存疑虑,他应当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瑕疵吧?
他凝视得太久,林祥转过头来:“怎么了?”
潘常胜回过神来,低声问道:“表弟,我很好奇,你有没有什么爱好是家里长辈不赞成的?”
林祥沉吟片刻:“目前似乎没有。”
昔日他沉迷习武,父母皆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惊马事件后,他们便改变了态度。
除了习武,他还酷爱美食,对各种佳肴情有独钟。
因他并未亲自下厨,只被视作讲究饮食,父母对此颇为宽容,家中厨房屡次扩建,厨师队伍也不断壮大。
潘常胜心中郁闷:“真没有吗?我以前在家时,父母管束极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
林祥明了他的意思,忍俊不禁:“我学业优秀,些许小爱好只要不耽误学习,父母都颇为开明。”
潘常胜羡慕不已,心中暗叹:可恶啊,自己出生时怎就没能得个聪明脑袋?!
年后不久,林祥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前往姑苏。
他需回祖籍参加科举。
贾敏本欲同行,但林祥坚决拒绝:“玉儿离不开你,况且玉儿的周岁庆典,我这个兄长无法出席,若母亲也不在,玉儿定会难过。”
贾敏两头为难,恨不得自己能分身乏术。一番叮嘱后,她决定再去寺庙进香,为儿子祈福,并捐赠一批粮食给育婴堂。...
她在此地为林祥下场祈求神灵庇佑,而京城中的王氏也在焚香拜佛,但她的目的却与贾敏截然相反。
她的珠儿年仅十五便赢得了功名之誉,而今林祥不过十三载春秋,亦将踏入考场,倘若诸事顺遂,岂非十四之龄便能摘得秀才功名?
这岂非要将珠儿比下去了?
那可万万不可!
因此,佛祖保佑,让他名落孙山吧!
然而,事态的发展与她所求背道而驰,一封封捷报频传,自扬州接踵而至——
科举之路,三关斩将,县试、府试、院试逐一跨越,荣国府先迎贾敏书函,言林祥县试独占鳌头,继而府试再拔头筹。
及至新春过后三月,又有书信至,道他院试亦夺魁首,三元及第,成就小三元之誉!
此乃姑苏之地的小三元啊!
江南文风昌盛之地,林祥此番壮举,尽显其非凡才智。
他年方几何?
不过十四岁稚龄耳!
信中更述,他一战成名,声誉鹊起,有不服者前来“切磋”,无论是同龄少年才子,抑或年长“老秀”,皆心悦诚服而去,林祥之名,愈发响亮,赞其为文曲星转世,众人皆言其秋闱必中……此情此景,王二太太岂能欢欣?
字字句句,皆非她所愿闻。
反似讽刺,讽她未嫁时不及贾敏,如今子嗣亦逊于贾敏之子!
除却这些“逆耳之言”,更有令王氏不悦之事——贾珠婚期将近,林祥这眼中钉亦将赴宴。
他一来,定将夺去儿子几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