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咱要迁都!
朱元璋仔细一想也觉得不行。
这样会大大削弱皇室宗亲的影响力,而且是一种自我瓦解的做法。
这种做法用在皇室身上实在欠妥。
那些公侯虽然都是世袭的,但爵位也都是逐步降低的。
世袭罔替爵位的更是更是寥寥无几。
若是削弱了皇室宗亲的势力,那谁来抵御外敌?
用外人,朱元璋更是不放心。
没有兵权的公侯,那就是没有老虎的牙齿,倘若再给他们兵权,那无异于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若是任由他们做大,后果可想而知。
想当初,为了稳固朝堂,削弱武将势力,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周折。
那些公侯们,手握重兵时,虽在战场上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但也难免有些人居功自傲,朝堂之上,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
再者,公侯们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一旦重新拥有兵权,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他们彼此之间很可能会明争暗斗,甚至引发内乱。
这不仅会消耗大明的实力,还会让外敌有可乘之机。
边疆之外,那些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势力,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举兵入侵。
大汉外戚,五胡乱华、安禄山之乱,朱元璋也是很清楚的。
他翻遍了史书,本以为自己想了一个万全之法,为此朱元璋还把藩王的各项权利分离开来,只赋予藩王少许兵权,没想到却给子孙留下了这么大的祸端。
朱元璋转身坐下,闭目沉思。
朱标站在一旁也不言语,只剩下朱雄英还在玩着棋子。
良久之后,朱元璋沉声道:“标儿,你说咱做错了嘛?”
朱标还没说话,朱雄英在一旁就脆生生的喊道:“皇爷爷怎么可能错呢,皇爷爷可是大明的皇帝。”
“哈哈哈,没错,咱乖孙说的对,咱怎么可能错。”朱元璋像是被朱雄英的话逗乐了,可笑容转瞬即逝。
笑容过后的脸上满是疲惫和忧虑之色:“但这事儿,如今确实棘手得很呐。
藩王分封,本是为了巩固咱大明江山。
让朱家子孙能永享富贵,拱卫皇室,可没想到如今却看出这么多隐患。”
朱标思索片刻沉声说道:“父皇,雄英今日之举,虽属无意,却也让儿臣觉得,这分封之制,确实需重新斟酌。
但变革之事,关乎国本,还需从长计议,万不可操之过急。”
朱元璋微微点头,“你说的是,咱也知道这事儿急不得。
既已看出问题,就得想出个妥善的法子来,既要保证我大明江山稳固,又不能让宗室离心。”
“此事想出妥当之法之前,莫要再提。也仅限于咱们祖孙三人知道。”
朱雄英立马拍着胸脯保证道:“是,雄英保证不说。”
“哈哈哈,还是咱乖孙听话,咱肯定相信咱乖孙。”
“对了,标儿,那宗人府之事,你想的如何,跟咱说说。”朱元璋又问了问宗人府的事情,现在最主要的把这件事情要处理妥当,把现有的藩王给安顿下来。
“咱起初还觉得这宗人府可有可无,可如今一看却是重要的很。”
胡惟庸和汪广洋上的折子朱元璋看了都不是很满意,此时也想听听朱标的想法。
朱标把自己写的条例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看的很是仔细,不时的点头。
但看到最后,朱元璋却是皱起了眉头:“标儿啊,你看这个。”
“宗室若在封地奉公守法、护国安民,便加俸禄、厚赏赐;
若有横行不法、鱼肉百姓之举,依轻重减禄、夺爵甚至圈禁。”
“这最后一条一条的是不是有些过重了呀?”
朱标却是笑了笑:“父皇,儿臣觉得不重,甚至还有些轻,若奖惩不严明,那宗人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些都是些最基本的,若是连这些都做不到,那也不必做大明的藩王,连大明的百姓都不爱护,儿臣如何能相信他们能守护好大明的百姓。”
朱元璋听到朱标这么说连连点头称赞:“好,就按你说的办,抓紧落实。”
朱元璋本就是想看看,朱标是什么样的心思。
虽说外人都说朱标仁厚,但他娘的都是拿标儿跟他比,这一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朱标虽性格仁厚但也是个杀伐果决之人,若是有了别的心思,朱元璋就怕标儿的那些兄弟们遭罪。
听了朱标的这一番话,朱元璋倒是放心了,又继续说道:“对了,标儿,咱的那个洪武识字法一时半会还没法普及大明,不过咱让锦衣卫都出去了,不日就能传来消息。”
“还有大明字鉴也是项大工程,翰林院现在日夜不停的赶工,也还需一些时日。”
“有空你去看下,了解一下,咱还想让你带着去巡视一番。”
朱标听出了话里的其他意思,若只是单单普及根本用不到自己去,就算让自己去积攒一些功绩,那也大可不必,此举定然是另有它意。
“父皇,您是想……”朱标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没错,咱要迁都!”朱元璋转过身看着挂在墙上的舆图说的很是坚定“这次,咱非迁不可!”
“咱洪武二年就兴建中都,洪武八年出了那档子事,咱也没再提过,但是咱心里却还是放不下。”
“哼!
你说那些个工匠就那么大胆?
咱是不信,这背后肯定有人不想让咱迁都,这应天府也是淮党和浙党的根,咱必须要迁。”
朱元璋看着舆图背着手踱步,“虽说应天府地处长江之畔,有天险可守,水运便利,然北方边境常有胡虏侵扰。
咱是担心,北方防线易生懈怠,且应天府距离北方太过遥远,一旦有战事,指挥调度,物资转运,诸多不便。
长此以往,北方百姓受苦,大明疆土亦有忧患。”
“咱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安能偏安一隅做那半边天下的皇帝,咱还得给大明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朱标虽也赞成迁都,但现在正值多事之秋。
“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有话就直说,咱就烦你这吞吞吐吐的样子。”
朱标面露忧虑之色:“父皇,迁都兹事体大,除了工程浩大、事务繁杂之外,还需考虑人心所向。
应天作为我大明开国之都,历经多年经营,朝廷上下、百姓万民,皆已习惯于此。
一旦迁都,难免会引发诸多猜测与不安,恐生变故。”
朱元璋哈哈一笑:“咱不急,你先给咱去看看,此事你顺道给咱办了就行,切记莫要走漏风声。”
“要是让朝中百官知道,恐怕又难喽!”
朱元璋刚说完话,就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父子两人齐齐转头看去。